close
孫中山先生革命之路
劉超祺博士2017年11月16日撰稿
 
 
導言
 
前文《孫中山先生前傳》講述了孫中山出生至1894年之間的事蹟和當年的社會現象。如果讀者錯過了,可以在本網站「看中國」中找尋。
 
宣揚革命時期
 
1892年7月,孫中山26歲,他以第一名最優異的成績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畢業後,孫中山在澳門「鏡湖醫院」當醫生。同年12月,他在澳門開了一所中西藥局,經常奔走於澳門、廣州之間,以行醫來掩飾他推行的革命宣傳活動。
1895年1月,孫中山與鄧蔭南等革命志士到香港策劃革命起義。
1895年2月18日,孫中山在香港創立「輔仁文社」,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綱領,從而教導市民以革命方式來推翻滿清政府是可行和必然的路。
 
第一次「乙未廣州起義」
 
1895年3月16日,由孫中山帶領的「興中總會」在位於香港中環士丹頓街13號的「乾亨行」開會,議決先在廣州發難,由孫中山在前方領軍,楊衢雲在後方增援,並採用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孫中山於是先行去廣州,創辦「農學會」,廣徵革命志士,定於10月26日(即黃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當日起義,可惜,因為起義的風聲早已洩漏和後援物資支援未濟而失敗,陸皓東等眾多志士被捕和處死,孫中山被通緝。這是第一次起義,歷史稱為「乙未廣州起義」。
1895年11月,孫中山偕同陳少白等志士剪掉辮子,改穿西服逃往日本,在橫濱再重新組織「興中會」,領導日後的革命行動。
 
《倫敦蒙難記》
 
1896年1月,孫中山再往檀香山向華僑籌款,獲得當地華人的踴躍捐助。同年3月4日,港英政府認為孫中山在香港從事反清革命,威脅到香港的安定,且在清廷的壓力下,禁止孫中山進入香港境內,為期五年。同年9月,孫中山被清廷懸紅1000兩通緝,於是,孫中山逃往英國的倫敦。
清廷與英國政府交涉引渡孫中山回中國的事宜未能達成協議。1896年10月10日,孫中山得到在英國的「滿清使館」內相熟的朋友協助,容許孫中山第二天進入「滿清使館」游說「滿清使館」裏的華籍工作人員支持革命,怎知,在10月11日上午,「滿清使館」的工作人員設下埋伏,將孫中山逮捕,準備秘密押返中國處決,孫中山伺機向「滿清使館」內的一名英國僕人尋求援助,將求救字條轉交當時亦身在英國的康德黎,康德黎於是奔走多個媒體和英國政府部門,使得這件事曝(粵音「僕」)光成為國際新聞事件,最終,「英國外交部」公開抨擊清廷,責難清廷無權在英國領土上拘捕孫中山,迫使清廷在12天後釋放孫中山。孫中山將整件在倫敦遇難和被拯救的事件都記錄在他的著作《倫敦蒙難記》裏。這件事件令孫中山成為受國際觸目的人士,讓世界上更多人明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著一件要推翻滿清政府的大事。
1897年,孫中山在「倫敦大英博物館」進行研究歐洲的政治思想,完成「三民主義」的基本理念。
 
創辦「中西學校」
 
1897年7月8日,孫中山自倫敦往日本橫濱,創辦「中西學校」,並且向當地華人和日本人宣揚他的革命思想,認識到一班日本黨政軍領導人物,並得到他們的支持,對孫中山日後推動革命起到一定的影響。這段在日本的期間,孫中山以接近中國人的姓名化名為「中山樵」以掩人耳目,日本人尊稱他為「中山先生」,「中山」是姓,但是,當時的中國人不太懂得日本文化,誤以為「中山」是他的別名,便訛傳了他的姓名為「孫中山」,「孫中山」一名就一直被採用至到今天。孫中山先生本人大多用「孫文」或「孫逸仙」簽署文件,從未用過「孫中山」這個名字自稱。
 
「八國聯軍之役」
 
1900年春天,中國發生「義和團運動」,成千上萬操練「義和拳」、自稱「義和團」的農民發起了一場武裝暴亂,處死大量中國基督教徒和西方人士,並縱火燒毀教堂和教徒的房屋,又進攻天津租界,最終於同年6月10日引來俄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奧匈帝國、義大利、英國等「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中國慘遭列強蹂(粵音「尤」)躪(粵音「論」),歷史稱為「八國聯軍之役」。
 
第二次惠州起義
 
1900年9月,孫中山在香港未能入境而轉往台灣指揮革命行動,由鄭士良等志士在廣東省惠州縣三洲田村一帶發動起義,即使在四戰四捷中因槍械補給出現問題而最終失敗。這是第二次起義,歷史稱為「惠州起義」。
1902年,孫中山轉往越南,在越南華僑中建立革命組織,在當地宣揚革命、籌募革命經費和招攬有志之士加入成為起義軍,並在河內結交一班法國官員,尋求他們的協助。
1902年的夏天,孫中山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以宣揚革命思想和訓練軍事人材,釐定革命綱領為「驅除韃(粵音「taat3」)虜(粵音「老」),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第三次黃岡起義
 
1905年,孫中山再去日本,與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留日學生在東京創立「中國同盟會」,策劃日後反清的革命行動。同年10月,孫中山前往法國的馬賽和巴黎,尋求當地華人支援革命。
1907年5月,孫中山抵達越南河内策劃起義,指令革命志士余丑在潮州黃岡發動起義,慘戰6日後被清軍殲滅,這是第三次革命起義。
 
第四次惠州起義
 
1907年6月,孫中山再回到日本,日本政府受了清廷的壓力,將孫中山驅逐出境,但是,日本政壇都支持孫中山的革命行動,日本政府與右派人士共捐贈款項2.3萬日元,相當於現今美金1千萬元作為革命經費。孫中山再命令革命志士鄧子瑜在惠州七女湖起義,激戰十數日後慘敗。這是第四次起義。
 
第五次安慶起義
 
1907年7月6日,「光復會」革命志士徐錫麟在安徽安慶起義,亦終告失敗,歷史稱為「安慶起義」。同一個月,孫中山潛入廣西,迅速指揮革命志士黃明堂在鎮南關起義,希望以迅雷不及掩耳方式戰勝清軍,可惜事與願違,這是第五次起義。
 
第六次王光山起義
 
1907年9月,孫中山指令革命志士王和順在欽州王光山起義,亦以失敗告終,這是為第六次起義。
 
第七次起義「欽廉上思之役」
 
1908年3月27日,孫中山指令革命志士黃興由法屬的印度支那率領革命軍進攻欽州,起義亦未能如期成功,歷史稱為「欽廉上思之役」,這是第七次起義。
 
第八次河口起義
 
1908年4月,孫中山命令革命志士黃明堂在雲南河口發動起義,起義亦遭逢失敗,這是第八次起義。
 
第九次廣州起義
 
1910年2月,孫中山令革命志士倪(粵音「ngai6」)映典發動「廣州新軍」起義,亦未嘗成功,這是第九次起義。
 
第十次黃花崗起義
 
1911年4月27日,孫中山命令革命志士趙聲、黃興、胡漢民等人在廣州黃花崗起義,而自己就前往美國、加拿大等地方向華僑籌募經費。黃興等人率領一百多位革命義士進攻總督府,但是,革命軍在奮勇抗戰、視死如歸的精神下亦因為寡不敵眾而落敗,起義軍和政府軍的軍力始終相當懸殊,大批革命黨人被捕或殉難。在戰役中就義和被捕後被殺者86人,之後收殮(粵音「lim6」)到72具烈士的遺體,合葬於「黃花崗」稱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墓」,這是第十次起義。由於殉難烈士的壯烈犧牲,殉難者屍首堆積如山,震驚朝野中外,更喚起了人民支持革命軍反清的決心。
 
綜論
 
從1895年建立「香港興中會」,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的16年間,孫中山發動了10次武裝起義,其中有6次是以香港為秘密基地發動的。
據統計,自1895年到1911年之間所發動革命起義的事件共計有29次之多,有時因為軍火不足、軍火落後、補給跟不上,有時因為聯絡不上,有時因為形勢突變,有時因為走漏風聲,被清廷破獲,有時因為寡不敵眾,起義軍和政府軍的軍力始終相當懸殊等等因素而落敗,都未能成功推翻滿清政府。 
每次起義失敗,都有一大批革命義士殉難,令革命軍元氣大傷,但是,卻能夠令更多中國人明白革命的需要,從而支持革命、加入革命行動的行列,一齊奮起推翻專權、腐敗的滿清政府!
 
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就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這句箴言出自於清朝顧炎武「《日知錄‧正始》卷十三」,意思是說:國家的興衰,即使是地位低微的人民都有責任。大家又同意嗎?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超祺博士文章 的頭像
    劉超祺博士文章

    劉超祺博士部落格

    劉超祺博士文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