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韋瓦第簡介

安東尼奧·盧奇奧·韋瓦第(Antonio Lucio Vivaldi) 生於167834日至1741728日,是義大利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被認為是最有名的巴洛克時期音樂家、作曲家之一,生前便已經聞名於當代的歐洲。他個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718-1720年創作的「四首小提琴協奏曲」《四季》(The Four Seasons”)被視為「標題音樂」的早期典範,甚至可以說是音樂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之一。他創作了超過五百首協奏曲,被稱為「協奏曲之王」。今年是韋瓦第逝世280周年

從樂曲中反思

  • 介紹韋瓦第音樂作品,藉此去了解優秀的、具有影響力的西方古典音樂其實是神通過韋瓦第這些音樂家去奠定西方的音樂文化,說得準確一點:就是西方的神傳音樂文化。

《四季》

1音樂自然就巴洛克時期(Baroque Period)義大利偉大的作曲家韋瓦第(Antonio Lucio Vivaldi, 1678~1741) 1718-1720年的「四首小提琴協奏曲」《四季》(The Four Seasons”)

研究指出韋瓦第的音樂能提升腦部功能、專注力、記憶力和平衡心理和情緒。

  •  
  • (1)播放的是由David Nolan帶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倫敦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四季》的《春季》E大調協奏曲第一首,作品8,編號RV 269 (Concerto No. 1 in E major, Op. 8, RV 269,“Spring”)
  • 音樂共有3個樂章:
    I. E大調,快板 (I. Allegro in E major)
    II. G小調,慢板而且總是很安靜的。(II. Largo e pianissimo sempre in C minor)
    III. E
    大調,田園式快板 (III. Allegro pastorale in E major)

音樂講出了:春回大地,萬物生長,鳥語花香,溪水潺潺,和風迎面吹拂,偶爾烏雲密佈,雷雨交加,暴風雨過後,又是一片蓬勃的生機。

  • 播放的是由David Nolan 帶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倫敦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四季》的《夏季》G小調協奏曲2首,作品8,編號RV 269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Op. 8, RV 315,“Summer”)
  • 音樂共有3個樂章:
    I. G小調,快板但不要極快 (Allegro non molto, in G minor)
    II.
    G小調,輕柔的慢板-強聲的急板 (Adagio e piano – Presto e forte, in G minor)
    III.
    G小調,急板 (Presto, in G minor)
  • (粵音「薄」)的時刻,阻撓了他回家的路,他和他的羊群孤立無援,進退維谷。
  • 人間善惡、正邪的鬥爭其實就是宇宙間神佛與魔、正與邪的大戰,就要看人如何擺放位置,邪不能勝正,人不要貪圖一時的利益而站在邪惡的面,將自己賣給了魔鬼。
  • 播放的是由David Nolan 帶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倫敦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四季》的《秋季》F大調協奏曲3首,作品8,編號RV 293 (Concerto No. 3 in F major, Op. 8, RV 293,“Autumn”)
  • 音樂共有3個樂章:

I. F大調,快板 (I. Allegro, in F major)
II. D
小調,極慢板 (II. Adagio molto, in D minor)
III. F
大調,快板 (III. Allegro, in F major)

  •  
  • 播放的是由David Nolan 帶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倫敦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四季》的《冬季》F小調協奏曲4首,作品8,編號RV 297 (Concerto No.4 in F minor, Op. 8, RV 297,“Winter”)
  • 音樂共有3個樂章:

I. F小調,快板但不要極快 (I. Allegro non molto, in F minor)
II.
E大調,慢板 (II. Largo, in E major)
III. F
調,快板 (III. Allegro, in F minor)

  •  

小結

願各位能夠「四季平安,不受極權的迫害」!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超祺博士文章 的頭像
    劉超祺博士文章

    劉超祺博士部落格

    劉超祺博士文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