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音樂之我見我聞我悟我行
劉超祺博士
甲. 神傳的創作意念
人類的創作靈感來自以下三種情況:一是來自神、佛或至尊者,二是來自人,三是來自魔。本文集中解說第一種情況,即是創作靈感來自神、佛或至尊者,作者認為那是在人的層面中層次最高的創作。
若以作者的創作經驗而論,從神、佛或至尊者傳遞過來給他的以音樂最多,共歸納到五種情况。一是神、佛或至尊者將樂曲以「意念」的方式直接「傳遞」給人的大腦主意識,大腦感覺到「靈感」來了,然後人將「接收」到的樂曲「意念」憑記憶譜寫出來或加上自己的意念和作曲技巧譜寫出來;二是神、佛或至尊者將樂譜以「意念」的方式直接「傳遞」給人的大腦主意識,大腦感覺到樂曲的「靈感」以樂譜的形式顯現出來,然後人將「接收」到的樂譜憑記憶譜寫出來或加上自己的意念和作曲技巧譜寫出來;三是人「聽到」神、佛或至尊者「傳遞」給人的樂音,然後將「聽到」的樂曲憑記憶譜寫或加上自己的意念和作曲技巧譜寫出來;四是人「看到」神、佛或至尊者「傳遞」給人的樂譜,然後將「看到」的樂譜憑記憶默寫或加上自己的意念和作曲技巧譜寫出來;五是人「看到」神、佛或至尊者「傳遞」給人的器樂或樂團的演奏,然後將「看到」的音樂演奏憑記憶默寫出來或加上自己的意念和作曲技巧譜寫出來。
總括來說,神、佛或至尊者通過以下一個或多個渠道將訊息傳遞給人:1) 神、佛或至尊者「傳遞」給人的訊息可以通過人的大腦讓人「意識」到;2) 通過另外空間(或肉身)的聽覺機制讓人「聽」到;3)或通過另外空間(或肉身)的視覺機制讓人「看」到。神、佛或至尊者「傳遞」給人的訊息可以是意念、聲音、音樂或影像。訊息可以是訊息的全部或局部,人不會事先知道訊息「出現」的時間,訊息總是「自然而生」,人總會覺得神、佛或至尊者「傳遞」給人的訊息來得突然,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完全不能預計,更不能控制,但通常都是出現在人心平氣和的時候,因為只有在人心境平和的時候,主意識放鬆了,其他空間的訊息才能插得進去。
「神傳音樂」(Music from the Divine)根據作者的意思,是神、佛或至尊者傳遞或啓蒙人去寫或創作而成的音樂,目的在於讚美神、佛或至尊者本身和奠定從神、佛或至尊者而來的人類文化。2004年夏季至2010年10月19日等日子,二十多首天上的音樂一首一首的通過天目、天耳通傳遞給筆者,又看到由一位至一羣十多二十位天神演奏包括敲擊樂、鋼琴和小提琴等天上樂器的器樂和歌唱表演,筆者陸陸續續的把那二十多首「神傳音樂」譜寫過來,這些經驗讓筆者研究到巴哈,韓德爾、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蕭邦、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作品都是「神傳音樂」。
有關作者在「神傳音樂」的研究,全文刋登於《正見網》,題為「我看全球華人鋼琴大賽2008」,該文發表於2008年11月2日。另一編由作者撰寫有關「神傳音樂」的英文文章,名為 “Music from the Divine: Analyses of Music Compositional Processes of Bach, Mozart, Beethoven and Chopin on standpoint of Self Practice Experience”,這編文章根據中文文章「我看全球華人鋼琴大賽2008」(上)、(下)翻譯而成,但內容比中文版的文章豐富了很多,該英文文章已刋登於作者的以下網頁:http://blog.yahoo.com/_WGKIPSBR3HDCUPD2H4AHSGK3QM/articles/173391或http://hk.myblog.yahoo.com/jw!_AkgOHSRXhwsWDdQQLsQ4w--/article?mid=1或http://hk.myblog.yahoo.com/c.kaylau/article?mid=1&prev=3&next=6。
乙. 神傳給作者的音樂
I. 天神在教堂裏演奏的音樂
在2004年一個夏天的夜晚,作者在睡覺中看到一羣為數十餘二十人的樂團用敲擊樂器演奏音樂。
夢裏出現了一所像天主教聖堂的聖壇,教壇的下方至中部位置都安裝了一排排座位,一眼望去,整個聖壇都呈純潔的亮白色,閃耀但不刺眼,雖然是在室內,但光線非常光猛奪目,雪白的牆壁使光線更耀眼,令人覺得好像置身於極強光線的霓紅燈下,光線強而不烈、亮而均勻,不論神、樂器、裝飾或佈置完全没有影子。
演奏者圍坐在教堂高高低低的講壇上,用敲擊樂器演奏了一首樂曲。樂器包括一座三角琴、一些鐵片琴、鋼片琴、木片琴、鐘琴、排鐘和一些不知名的、大大小小的、形狀似座地式或座檯式的鐵片琴、鋼片琴、木片琴、鐘琴、排鐘等模樣的樂器,樂器多、新穎、閃閃生光、燦爛奪目而且壯觀,樂曲是完整的、與眾不同的、音色豐富、高雅,且效果雄偉。當那些演奏者演奏音樂和表達音樂的感情時,衪們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和手勢都不多,感動作者的原素就是音樂本身。天神的動作和手勢雖然不多、不大,但是出奇的優雅。樂曲本身沒有快的音,演奏者的手保持十分穩定,並且沒移動得很多,看來像沒有動作似的,但是,那些棒子就靈活的在鍵盤上移動,移動得比他/她們們的手部動作迅速,非但看不到明顯起落的動作,音量也持續的非常均一。旋律優美,音色非常精緻、閃耀、典雅和有表現力。樂曲雖然主要是由敲擊樂器演奏出來,但聽出來完全是圓滑奏的效果,一丁點兒跳音、斷奏的效果也聽不到。演奏者在整個演奏的過程中,如果演奏者需要站立的話,他/她們們就一直端莊的站立著,如果演奏者需要坐下的話,他/她們就一直端莊的坐著,身體和手部都沒有明顯的動作。演奏者有男仕和女仕,他/她們的形像與人没有兩樣,只不過他/她們的身體、身旁和身後都閃耀著光芒。所有演奏者都穿上長長的、耀眼生光的、雪亮的白袍,看來像天神似的。
整個情景令作者看得瞠目咋舌,在夢中一邊看一邊想,那座雪亮得光芒四射而莊嚴宏偉的教堂究竟會在那裏?穿上光亮得耀眼的白袍的、能演奏出那麽動人音樂的演奏者又究竟是誰?款式奇特和多樣化、能敲出圓融而動人肺腑音色的敲擊樂器究竟會在那裏才找到?樂曲是感人的、悅耳動聽的、超凡脫俗的,作者從未聽過,世上也應該没有作曲家能創作出來,究竟樂曲是誰寫的呢?此曲樂音嘹亮動聽,真可謂「此曲只應天上有」!尤其是樂音的音色,更是圓融、響亮而感人肺腑,令當時夢中的我看得歎為觀止。
樂曲演奏完畢,作者整個人也醒了,但是,作者竟然意識不到要將如此優秀的音樂作品譜寫下來。
在2004年一個秋天的夜晚,作者又在睡夢中看到一羣為數十餘二十人的樂團在教堂內演奏音樂,與2004年夏天的夜晚在夢中夢見的情景一模一樣,只不過演奏的樂曲不同。
作者這次醒後,刻意把樂曲牢牢記住,但因深夜不想把家人吵醒,不知不覺又睡著了,到第二天早上起來,記憶已模糊不清,即使在鋼琴鍵上心急地翻來覆去也找不出原來在夢境欣賞過的樂曲,在鋼琴鍵上掙扎了大半個時辰,只有慨歎、失望和苦惱,一點也記不起來,作者不想根據臆測而寫,故此就放棄了。
以作者的經驗來看,在兩次夢中見到的是神界上的事物,演奏者都是天神,殊勝的音樂是從神界而來的。他想要提出的另一件事是在夢裡聽到的音樂的總體音響效果,雖然音樂是由各種各樣不同的敲擊樂器演奏出來,但是音樂聽起來像閃耀和明亮的鐘聲一樣,他猜測過去一些基督教徒可能像他一樣聽到一些從神那裡而來的音樂,他們聽上去也感覺到音樂像鐘聲一樣,那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道出天主教教堂流傳以鐘聲敲出音樂的傳統。
II. 《正覺》 (“The Awakening with Righteous Thoughts”)
《正覺》(The Awakening with Righteous Thoughts) 是作者在2006年10月29日前一些日子重複的、不自主的通過天耳通聽到從另外空間傳來的一首樂曲,這首樂曲當他休息、淋花、做園藝或當他覺得輕鬆、平和和少雜念,以及當時的環境是寧靜和安祥的時候,重複地進入他的大腦意識裏。他最初聽到這首樂曲之時,這首音樂已經是一首完整的、但只有旋律的樂曲,樂曲音量細小,各樂器聽起來都是演奏同一旋律。當他剛開始聽到這首樂曲時,他並不為意,雖然它已在他意識中經常出現了一些日子,當日子一日一日過去,音樂變得越來越響和越來越清晰,他終於察覺這是一首特別傳感給他的音樂。他決定把樂曲寫下來,並配上簡單和弦來配合樂曲的清淨和純潔的氣氛。簡單的鋼琴譜曲在2006年10月29日完成,作者2009年12月12日完成將樂曲用電子管弦樂器配樂。
「正覺」是指「正」的不是邪悟的、是「正」確的不是錯誤的「覺」醒,「覺」悟到「法輪大法」是「正」法修煉,能令修煉者修煉圓滿,回歸天上世界。這首樂曲聽來是一首帶有莊嚴的神、佛和修煉的意境的中國樂曲,樂曲的音調在C愛奧尼亞調性(C Aeolian mode)逐級向上移動,然後又逐級向下移動,這是作曲家第一次通過他的天耳通聽到從另外空間傳來的音樂,他未曾試圖創作此類風格的樂曲。
這首樂曲曾由香港法輪大法小弟子和/或香港弱能健全資優兒童音樂家庭有限公司學生分別在「香港法輪大法修煉心得交流會2006」和「香港特殊教育需要、主流及資優兒童及青少年表演藝術匯演2007」中演出。這首樂曲的電子管弦配樂版本亦於2011年11月12日在臺灣大學凝態物理館國際會議廳由「正見網」、「新三才文化協會」、「大紀元時報」、「新唐人亞太電視臺」主辦「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2011」《優曇婆羅花啟示錄》講題中播放,與會者透露他們都感受到樂曲清純、莊嚴、神聖和主佛慈悲的內涵。
電子管弦樂版本《正覺》的錄音會連同本文一併交本網站,有興趣聆聽此樂曲的讀者請循此途徑追尋網路連結。
III. 《神與我們同在》 (“God is with Us”)
《神與我們同在》(“God Is With Us”)在2007年4月24日完成。作者2011年1月2日完成將樂曲用電子管弦樂器配樂。
在2007年4月中旬,音樂多次在作者的大腦中悠然而起,當筆者淋花、做園藝工作、清潔家居庭院、或者當他感到祥和、寧靜、放鬆和較少雜念時,這首旋律就重覆的來到他的意念之中,樂曲的主題一直在他的大腦發展下去,隨之而來的就是伴奏的音樂。傳入耳朵的音樂輕柔,但靈感來得強而持久,它持續了數天,旋律由不同樂器齊奏,和弦十分協調,音樂非常協和,作者終於察覺那可能是另一首神傳下來給作者的音樂。聽得多了,作者對樂曲愈來愈熟悉,他花了幾天去檢查他現存的古典音樂曲譜和鐳射唱片,看看它是否是其他作曲家已創作好的音樂。作者發現樂曲並非前人已有,於是,決定把這首樂曲的旋律和伴奏默寫下來。
《神與我們同在》中的「神」是指法輪大法創始人李洪志師尊,「我們」泛指人類,《神與我們同在》指神佛道成肉身與世人同時生活。樂曲聽起來十分神聖,像一首浪漫時期的音樂。作者確信他不可能寫得出這樣神聖、莊嚴而優雅、旋律又十分動聽的音樂。通過這首樂曲,作者感悟到主佛已下世與眾人同在,正慈悲普渡世人等內涵。
這首樂曲曾由香港弱能健全資優兒童音樂家庭有限公司學生和香港法輪大法小弟子在「香港特殊教育需要、主流及資優兒童及青少年表演藝術匯演2007」中演出。這首樂曲的電子管弦配樂版本亦於2011年11月12日在臺灣大學凝態物理館國際會議廳由「正見網」、「新三才文化協會」、「大紀元時報」、「新唐人亞太電視臺」主辦「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2011」《優曇婆羅花啟示錄》講題中播放,與會者透露他們都感受到樂曲清純、莊嚴、神聖和主佛慈悲的內涵。
電子管弦樂版本《神與我們同在》的錄音會連同本文一併交本網站,有興趣聆聽此樂曲的讀者請循此途徑追尋網路連結。
IV. 《聖王下世慈悲普度》 (“The Holy King Is Down to Earth to Save People Widely With Mercy”)
2007年12月16日,有法輪大法修煉者通知作者可以帶領小弟子於2007年12月29日在香港舉行之「亞太區法輪大法修煉者心得交流會」中演出。第二天,當作者在煉法輪大法第五套功法時,他的心境突然無法控制似的波動起來,一首完整的音樂突然強而有力的湧進他的腦海中,音樂過後,他的心境漸漸復歸平靜。煉功過後,他便把樂譜記寫下來,當時為2007年12月17日。
2012年1月10日,作者將樂曲以電子管弦樂器配樂的時候,法輪大法創始人李洪志師父層層空間下走至世間的意念間竭性出現腦海中;再者,佛經中有關「優曇婆羅花為祥瑞靈異之天花」、「為世間所無」、「三千年一現」於世、現今「優曇婆羅花」又再盛開、「若如來下生、金輪王出現世間」、「以大福德」普渡眾生等意念又與李洪志師父層層空間下走至世間的意念清晰地輪番出現腦中。作者認為是有大覺者從中提點,於是,將此樂曲定名為《聖王下世慈悲普度》。
作者原則上盡量以樂曲原有素材和效果去編寫樂曲和配樂,不加入個人意念及作曲技巧,因為他悟到樂曲是神傳下來的,嚴格來說,這些樂曲都不是作者的作品。作者將樂曲編寫出來後分析到:這是一首中國調性風格的音樂,以和諧的和聲進行。清純、下行、有規律及畧帶變化的重覆樂句象徵師尊經過層層空間下走世間;樂曲中莊嚴、雄偉、殊勝樂段象徵李洪志師父經過層層空間下走壯麗的景象;樂曲中慈悲意境象徵師尊慈悲普度眾生的偉大意象。聽眾聽過樂曲後都認為樂曲帶有莊嚴、雄偉、壯麗、殊勝和師尊慈悲的氣氛。
電子管弦樂版本《聖王下世慈悲普度》的錄音會連同本文一併交本網站,有興趣聆聽此樂曲的讀者請循此途徑追尋網路連結。
V. 《一首由女神播放讚美師尊的樂曲》 (“A Bagatelle That a Goddess Played to Praise Master”)
《一首由女神播放讚美師尊的樂曲》 (“A Bagatelle That a Goddess Played to Praise Master”)在2009年1月1日紀錄完成,並於2012年1月12日完成用電子管弦樂器配樂。
那天清晨,作者還在睡覺的時候,神、佛或至尊者將影像和聲音傳遞過來給作者通過天目(和天耳通)看到、聽到,就像人看舞臺劇—不是看電影或電視—一樣,當然在影像上和聲音上還比看舞臺劇更清晰、更富立體感,因為神、佛的空間的粒子比人這份子的空間細膩。一般人就像做了一場夢似的,其實那不是夢。
在夢似的異象中,作者身處一間陌生的屋子裏,像人世間的一間鄉村屋,他走進一個房間,看到一位年輕貌美的女仕,她身穿一襲閃耀的白色長袍,用一個1960-70年代傳統的唱機播放著一只傳統的黑膠唱片,她從外表看來似是一位女神、仙女或女天使,因為她的身體連帶她穿著的白色長袍都是閃閃生輝的,女神的動作不多、不大,但是出奇的優雅。夢境異象是彩色鮮豔的、十分真實的。作者一面專心聆聽著音樂,一面讚嘆世上會有那位作曲家能創作出如此優秀的音樂,樂曲的音色對作者來說相當陌生,接近色士風、單簧管、雙簧管的組合音色,音色奇特,但非常和諧,一個低音的分散和弦伴隨著一個富異國情調風味的旋律,效果令人著迷。
音樂聽起來不是這個世界的作曲家創作的。樂曲實在太吸引,作者在聆聽音樂時,思想都集中於欣賞樂曲和推想誰是樂曲的作曲家,忘記了樂曲可能是神傳下來的。當他醒來時,兩分鐘後,他才意識到音樂可能是從神那裡傳過來的,他立刻回想音樂的細節,最終只能記得前四樂句。再者,作者發現原來上面空間的神佛聆聽音樂時都是聆聽讚美李洪志師父的,可見李洪志師父是眾神佛之神佛、萬王之王、是至尊者,地位尊崇,上面空間的神佛都以祂為尊。
電子管弦樂版本《一首由女神播放讚美師尊的樂曲》的錄音會連同本文一併交本網站,有興趣聆聽此樂曲的讀者請循此途徑追尋網路連結。
VI. 《春有主》(“The Spring Has Her Master”)
2009年1月8日,當作者在集體煉功中煉法輪大法第五套功法時,一段段不同的音樂強烈的傳遞至他的腦海中,使他的腦筋無法平靜下來,煉功後,他嘗試把音樂記寫下來,可惜他只能記起最後一段。《春有主》於2009年1月9日完成記寫,並於2012年2月2日完成用電子管弦樂器配樂。
2009年1月13日,作者正在閱讀李洪志著《法輪佛法—精進要旨(二)》南宋邵雍預言詩《解梅花詩後三段》一文,在閱讀到「一院奇花春有主」一句時,之前曾默寫過出來的音樂又重新在腦海中響起,作者即時悟到本曲是描述「一院奇花春有主」這個情境,這個情境包括:(一)「一院奇花」最權威的破譯為:『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日以前,在中國大陸到處是法輪大法弟子,遍及全國,都佩戴法輪功徽章,到處可看到大法法輪圖,形如奇花;「春有主」是指某年的春天,遭到迫害的大法弟子會堂堂正正的與師父相見』(引自李洪志著:《法輪佛法—精進要旨(二)》《解梅花詩後三段》第87頁);或(二)自2008年8月23日至2012年12月31日,至少有1426朵優曇婆羅花先後在作者居所「主來小園」中綻放,佛經記敍「優曇婆羅花為祥瑞靈異之天花」,「為世間所無」,「三千年一現」於世,現今「優曇婆羅花」又再盛開,「若如來下生、金輪王出現世間」,「以大福德」普渡眾生。從另一次要角度看,上天借助這句《梅花詩》「一院奇花春有主」對作者的點化來看,指出優曇婆羅花這天上「奇花」在一年之「春」天、「春」季、「春」節、「春」假已經在『「主」來小園』開滿了「一」整個「院」子了。以(一)、(二)兩個立論而論,即本曲是指大法弟子與師父相見抑或「主來小園」相繼綻放優曇婆羅花,作者認為本曲應是指前者,不過只是前者之最後部份,即「某年的春天,遭到迫害的大法弟子會堂堂正正的與師父相見」,原來傳遞給作者的樂曲比現在能記寫下來的長得多,現在能記寫下來的只是整首樂曲的結尾部份,因此,作者將此曲定名《春有主》。作者謝謝大覺者從中提點,但作者十分抱歉,不能把整首樂曲譜寫出來。
2009年6月8日,7朵優曇婆羅花在荔枝的枯枝上長出來,有一朵被「連宵風雨」打得彎下頭來,又有一朵倚在同伴身上,其餘的均能佇足於枝頭上。與7朵優曇婆羅花互相輝映的是從背景中跳了出來、五彩繽紛、旋轉飛翔、氣勢磅礡的法輪。於2010年8月學校暑假期間,一位法輪大法小弟子擬將筆者拍攝到的優曇婆羅花相片插進文章裏,他慣常將相片放大觀看,竟發現花叢間高高低低、遠遠近近處都出現大大小小、五光十色的法輪,作者慨嘆在2009年對了這輯相片幾個月也看不見。法輪的大範圍出現,令人覺得必有所示。(4458)
2009年6月1日,2朵優曇婆羅花在桔樹的葉子上伸了出來,靜悄悄的在發光發亮。在桔樹葉子背後的是五彩奪目的法輪,他們熱鬧的在枝葉間飛轉著,法輪的色彩也著實豐富得很,有紅色的、有紫色的、有紫紅色的、有粉紅色的、有藍色的、有紫藍色的、有粉藍色的、有米黄色的、有金黄色的、有白色的、有米白色的、愈看愈令人振奮,實在蔚為奇觀。至於法輪大法的法輪圖形,讀者請參閱任何一本法輪大法的經書。(3953)
優作者在記寫了樂曲下來後分析到:樂曲呈中國風格,伴奏的音型近似旋律。樂曲帶有一點熱鬧、欣喜、充滿希望、莊嚴、殊勝的氣氛,喻意「某年的春天,遭到迫害的大法弟子會堂堂正正的(紛紛相繼)與師父相見」的情境。
電子管弦樂版本《春有主》的錄音會連同本文一併交本網站,有興趣聆聽此樂曲的讀者請循此途徑追尋網路連結。
VII. 《萬王隨主下世》 (“The Descent of Multitudinous Celestial Kings after Master”)
《萬王隨主下世》(“The Descent of Multitudinous Celestial Kings after Master”)於2009年1月15日完成記寫,並於2012年1月18日完成用電子管弦樂器配樂。
2009年1月15日清晨,作者在牀上半醒半睡狀態中通過天耳通聽到只有兩個和弦組合不斷重複的和聲進行,就是一個兩拍的低中音C一個八度的C大調第二轉位三和弦和一個一拍低中音C一個八度的A小調根音位置三和弦。那兩個和弦開始傳遞過來的音量微弱,後來才逐漸加強至非常強聲。他漸漸醒來,保持冷靜,專心聆聽和分析那兩個和弦組合。他醒來片刻,思考之前所聽到的和弦,又在不知不覺中入睡了,他看到他的其中一位學生Patrick在低中央C一個八度的鋼琴鍵上用左手不斷重複彈奏兩個固定音型(ostinato) 的和弦組合,學生彈奏的那兩個和弦組合正就是他聆聽和分析到的那兩個和弦的組合。
作者再一次醒起來,心想,即使只是兩個固定音型的和弦組合,無論如何都是神傳音樂,他於是也記寫下來。當他把那兩個和弦記寫下來之中,一個旋律突然出現意念中,他習慣把旋律轉化為絕對音準(absolute pitch)式的唱名(sol-fah names) (絕對音準式的唱名方式是將音樂以C做doh用不變的音名來唱音,這是作者教導學生建立絕對音準和音樂感的一種方法),他立即意識到神、佛或至高者先將和弦伴奏部份傳遞給他,然後才將旋律部份傳遞給他,他的工作是將和弦伴奏與旋律拼合成一首完整的樂曲,整個啓示過程歷時約一個半小時。
2012年1月10日,作者將樂曲配樂的時候,法輪大法眾多弟子隨李洪志師父在層層空間中下走至世間的意念、由陳肖平、董錫强、如意繪畫的《誓約》(請參考以下網絡連結:http://falunart.org/?p=383)和神韻藝術團於2010年3月在臺灣國立國父紀念館的第一個演出《先皇開盛世》中講述萬王之王帶領眾神下世的場面也隨之間斷交替出現腦中,作者認為是有大覺者從中提點,於是,將此樂曲定名《萬王隨主下世》。
作者將樂曲編寫後分析到:樂曲的旋律呈中國風格的調性音樂,固定音型(ostinato) 的和弦組合伴奏營造出莊嚴、雄偉、殊勝的氣氛。聽眾認為從聆聽樂曲中都感受到類似氣氛。
電子管弦樂版本《春有主》的錄音會連同本文一併交本網站,有興趣聆聽此樂曲的讀者請循此途徑追尋網路連結。
VIII. Doh Ray Mi
在2009年2月17日的黎明,筆者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聽到一首樂曲,那是電影《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的插曲“Doh Ray Mi”。經過反覆思量,他肯定在夢中聽到的必是“Doh Ray Mi”,他欣賞、讚嘆之餘就沒有試圖把音樂記住。
當他早上醒來,他記起該首樂曲的首四個音符,即3/4 d. s l |d - - |等等。他再三思考,他發現“Doh Ray Mi”或任何一首《仙樂飄飄處處聞》的插曲的開始都不是這些音。他在夢中明明聽到的音樂是“Doh Ray Mi”,為甚麼醒來後在記憶中儲存的完全是另一首樂曲呢?這是關乎樂曲在不同空間的反映,當筆者聽到的是“Doh Ray Mi”,它是來自地球這個空間,當他早上醒來後,他記憶到的是另一個空間的“Doh Ray Mi”,不同空間的顯現形式不同,因此,樂音也完全不同。任何作品、物件在宇宙中的不同空間都存在不同的形態,它們呈現的形式,包括形狀、文字、圖像、聲音、音樂和含義等等都不同。
IX. 《天地不純,乾坤須法正》 (“Heavens and Earth are Impure and the Universe Should be Regularized with the Law”)
《天地不純,乾坤須法正》 (“Heavens and Earth are Impure and the Universe Should be Regularized with the Law”)在2009年2月27日譜寫完畢,於2012年2月22日完成電子管弦樂器配樂。
2009年2月27日清早,作者還在睡眠中。一首小提琴曲通過他的天耳通傳遞到他的大腦。在小提琴曲奏完之後,隨之而來的是鋼琴前奏,同一首小提琴曲再次響起,但是,這次加上了鋼琴前奏和伴奏,與此同時,完整的小提琴樂譜和鋼琴伴奏樂譜的開始部分通過他的天目出現眼前。當鋼琴伴奏和小提琴音樂開始時,整個小提琴樂譜同一時間全部出現,但鋼琴伴奏樂譜則隨著鋼琴所演奏到之處而逐步出現,此時,作者可以同時聽到音樂及看到小提琴樂譜和鋼琴伴奏樂譜,但沒有看到音樂演奏。一個聲音用廣東話告訴他:「鋼琴伴奏建立在對位法上。」當音樂演奏到第三樂句,即重覆第一樂句時,他告訴那聲音他明白鋼琴部分如何創作下去了。作者十分奇怪他為何會這樣對那聲音說,在正常的情況下,他會將整個過程看完,即使他知道如何創作下去,但是,他在睡眠的時候會有這樣不同的處理。樂曲奏完一遍之後,音樂突然停止了。
一個中年男仕出現,坐在一台企身鋼琴前。一張寫上了小提琴數字簡譜(即1表示doh,2表示ray、3表示mi、4表示fah、5表示sol、6表示lah、7表示ti等等)的紙張放在鋼琴譜架上,簡譜只寫上小提琴曲的旋律,在小提琴簡譜下是中文歌詞。那位男仕一面跟歌詞用國語/普通話唱歌,一面用右手在鋼琴中音部份琴鍵上彈出旋律伴唱。從他唱歌的音色和音域中可以知道他是一位男高音,他的歌聲非常悅耳和雄渾有力。作者認為之前由小提琴拉出的音樂已極其好,但是,當他聽到那位男高音唱出相同的樂曲時,發覺由那位男高音唱出的歌曲遠比小提琴拉出的音樂悅耳,歌曲優秀得使他膛目乍舌,他完全被那位男高音動聽的歌聲吸引著,忘記要去記歌詞。他醒來只能記得歌詞的首兩個字,就是「縈縈」,意即「纏繞的樣子」。樂曲是關於宇宙各美好的世界已經不純,偏離了宇宙「真、善、忍」特性,須法正過來。那位男高音帶著善意、憐憫、慈悲的心去唱,據作者的觀察,他是用美聲唱法(Bel Canto)去唱的。當那位男高音唱歌時,整個景象都光亮起來,比之前更明亮和清晰,作者推斷那位男高音演唱家是一位天神。
美聲唱法是一種傳統的義大利歌劇的歌唱風格,即使歌詞是中文,用國語/普通話唱出,歌曲風格並不中國化,他並沒有採用任何一種中國民歌演唱的風格去唱;與在地球上的著名歌唱家演唱的手法比較,他使用非常少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和手勢去表達音樂,他僅僅透過他完美的歌聲和充滿能量的音樂來感動作者;他歌唱起來全不費勁,只有極輕微的呼吸;他的聲音驚人的清晰,宏亮、美麗和有表現力;在整個歌唱和用鋼琴演奏美妙的旋律的期間,他端正的坐在琴櫈上,唱歌時的嘴形不大,身體、嘴部和呼吸動作極輕微,動作和手勢雖然不多、不大,但是出奇的優雅;整個環境都在平靜,安詳和和諧的狀況裏。
電子管弦樂版本《天地不純,乾坤須法正》的錄音會連同本文一併交本網站,有興趣聆聽此樂曲的讀者請循此途徑追尋網路連結。
X. 樂譜變換之啟示
在2009年5月6日上午7:45至8:00,筆者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須參加鋼琴考試。在一個諾大的考室裏,大約有十幾個考生各坐在一個直立式鋼琴前,每一個直立式鋼琴的鋼琴譜架上都放置了一本鋼琴考試書,每位考生要從鋼琴考試書中選擇三首樂曲去彈奏。筆者就是其中之一位考生,他打開了書中的第一首,像一般鋼琴書一般,是白色紙印上黑色樂譜,但書頁與樂譜都明亮得發光,他不熟悉那首樂曲,雖然如此,他仍堅持彈下去,因為他從來沒有看過該首樂曲,所以他發揮得不好。他彈至樂譜的第一頁的一半時,他突然意識到他並不一定要演奏那一首,因為書中還有多首樂曲可供選擇。作者於是翻去下一頁,是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作品編號49第一首》,書頁與樂譜也是明亮得發光,他非常熟識這首樂曲,他決定演奏這一首,當他開始彈奏的時候,樂譜突然變了,變到一首他不認識的樂曲。因為他不熟悉這首新曲,他於是翻下一頁,這是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作品編號31第二首》第三樂章《暴風雨》,書頁與樂譜也都是明亮得發光。當他開始彈奏的時候,樂譜又突然變了,如之前發生的一樣,然後,他又翻去下一頁,這是孟德爾頌的《無言歌》的其中一首,也都如前一樣是白色紙印上黑色樂譜,書頁與樂譜都明亮得發光,他一直思考著為甚麼樂譜會變換,沒有注意到是那一首孟德爾頌的作品。
早上八時醒來後,作者思考了樂譜變換的問題一段時間,他終於悟到背後的道理,點列如下:
1)作者認為在這個地球空間看到的樂譜或任何物件,在另一個空間會以不同的形態或顏色出現。當筆者第一次看到了熟悉的樂譜,它們是出現在與地球同一表徵的空間,在他試圖演奏樂曲的那一刻,樂譜就以另一個空間的形式呈現在他的眼前,作者通過天目看到了另外空間的樂譜,故此,樂譜的內容全改變了,但樂譜仍然是維持樂譜的形態,因為他沒有看過那些熟悉的樂譜在另外不同空間的表現形式,所以在夢中對變換了的樂譜完全不熟悉。
2)任何作品、物件在宇宙中的不同空間都會存在不同的形態,它們呈現的形式,包括形狀、文字、圖像、聲音、音樂和含義等等都可能不同。當一個人在一個時空創建了一首作品或一件事物,在另外一個或多個對應那東西的空間的一首作品或一件事物相應產生,對應空間的層次越高,那個相應產生的事物越美好、越精緻、顏色越透亮,這是因為層次越高,層次裏空間的粒子越細緻,表現出來的物質越美好。作曲家在一個宇宙空間創作了一首樂曲,在不同的對應空間中會有同一個相應標題的由同一作曲家的音樂作品產生,亦即是說,在對應的空間亦有同一相應的作曲家創作同一個相應標題的音樂作品,因此,作者可以通過天目看到不同空間的樂譜。當他看到樂譜與他在生活中看到的一樣,他當時看到的是呈現在地球這個空間或與地球同一表徵的空間的的樂譜,物件就是一般人看到的一樣;當他看到的樂譜與他在生活中看到的不一樣,他看到的是另外空間的樂譜,樂譜的音符等內容不同、音樂也不同,呈現樂譜的空間越高,樂譜會越透亮、音樂會越優雅。
XI. 《起空的優曇婆羅花》 ( “The Levitating Udumbara”)
2010年2月19日凌晨5:45,作者正在睡眠中,有旋律的意念輕輕進入大腦,作者慣性的在腦海中將旋律演化成為絕對音準(absolute pitch)式的唱名(sol-fah names) 。絕對音準式的唱名方式是將音用絕對音準—即固定doh音—方式來唱音,這是作者創作出來教導鋼琴學生建立絕對音感和音樂感的一種音樂教學法。傳遞過來的旋律不斷重複,音量不斷加強,當旋律的音量增至相當強的時候,他的大腦亦漸漸被擾嚷得有點頭昏腦脹,作者亦漸漸被吵醒,直至作者察覺到音樂存在,作者那時才完全清醒,旋律又不斷重複,旋律又不斷在腦海中自然的演化成唱名,直至作者認為自己已可以牢記到旋律,才起來將旋律寫下。當作者正在紙上寫下旋律的時候,「起空的優曇婆羅花」這八個字的廣東話語音就在作者的大腦中響起,因此,作者就以「起空的優曇婆羅花」作為此樂曲的曲名。作者認為是天上神佛或至高者有意將樂曲及樂曲名稱傳過來作者的大腦意識中,那段時期,作者亦正在對優曇婆羅花作仔細的研究和撰寫有關優曇婆羅花的文章,有興趣研讀有關拙作優曇婆羅花的中文文章的讀者請參閱以下文章:
《優曇婆羅花盛開 法輪聖王下世普度》 (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0/2/6/n2811386.htm>)
優曇婆羅花傳奇:《千朵優曇婆羅花開 主來小園傳神蹟1》「話說從頭」 (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4/20/n3234230.htm>)
優曇婆羅花傳奇:《千朵優曇婆羅花開 主來小園傳神蹟2》「優曇婆羅花神臨主來小園」 (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4/20/n3233573.htm>)
優曇婆羅花傳奇:《千朵優曇婆羅花開 主來小園傳神蹟3》「仙界奇花開滿主來小園」 (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4/21/n3235345.htm>)
優曇婆羅花傳奇:《千朵優曇婆羅花開 主來小園傳神蹟4》「一院奇花春有主 連宵風雨不須愁」 (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4/22/n3236445.htm>)
優曇婆羅花傳奇(組圖):《千朵優曇婆羅花開 主來小園傳神蹟5》「優曇婆羅花叢間大範圍出現法輪」(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4/26/n3238873.htm>)
優曇婆羅花傳奇:《千朵優曇婆羅花開 主來小園傳神蹟6》「從天而來的花與草蛉蟲卵大不同」(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4/30/n3243588.htm>)
優曇婆羅花傳奇:《千朵優曇婆羅花開 主來小園傳神蹟7》「解開生長的疑團」 (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5/7/n3250344.htm>)
優曇婆羅花傳神蹟:《千朵優曇婆羅花開 主來小園傳神蹟8》優曇婆羅花開真義 法輪聖王出世此花現 (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5/9/n3251719.htm>)
優曇婆羅花傳奇:《千朵優曇婆羅花開 主來小園傳神蹟9》「機遇!花度有緣人」 (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4/19/n3233135.htm>)
優曇婆羅花傳奇:《千朵優曇婆羅花開 主來小園傳神蹟10》「優曇婆羅花與法輪交織著喚世人醒悟」(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5/13/n3255777.htm>)
「主來小園」神奇花開日記:《佛看人心--優曇婆羅花開的神啟(一)》「神花奇放啟生眾 世人破迷歸正途」(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2/2/n3445878.htm>)
「主來小園」神奇花開日記:《佛看人心--優曇婆羅花開的神啟(二)》「誠心感應 主佛慈悲 花現處處」(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2/2/n3445915.htm>)
「主來小園」神奇花開日記:《佛看人心--優曇婆羅花開的神啟(三)》「奇花幻化法輪」(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2/2/n3445948.htm>)
「主來小園」神奇花開日記:《佛看人心--優曇婆羅花開的神啟(四)》「誠心打動天 天成人之美」(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2/2/n3446001.htm>)
「主來小園」神奇花開日記:《佛看人心--優曇婆羅花開的神啟(五)》「夢中的啟示」(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2/2/n3446020.htm>)
「主來小園」神奇花開日記:《佛看人心--優曇婆羅花開的神啟(六)》「滿天法輪看顧」(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2/2/n3446072.htm>)
2011年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優曇婆羅花啟示錄 一》(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2/4/16/n3567059.htm>優曇婆羅花啟示錄一)
2011年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優曇婆羅花啟示錄 二》(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2/4/16/n3567080.htm>優曇婆羅花啟示錄二)
2011年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優曇婆羅花啟示錄 三》(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2/4/16/n3567100.htm>優曇婆羅花啟示錄三)
2011年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優曇婆羅花啟示錄 四》(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2/4/16/n3567135.htm>優曇婆羅花啟示錄四)
2011年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優曇婆羅花啟示錄 五》(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2/4/16/n3567186.htm>優曇婆羅花啟示錄五)
2011年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優曇婆羅花啟示錄 六》(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2/4/17/n3567364.htm/>)
2011年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優曇婆羅花啟示錄 七》(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2/4/17/n3567645.htm>優曇婆羅花啟示錄七)
2011年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優曇婆羅花啟示錄 八》(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2/4/17/n3567733.htm>優曇婆羅花啟示錄八)
2011年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優曇婆羅花啟示錄 九》(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2/4/17/n3567762.htm>優曇婆羅花啟示錄九)
2011年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優曇婆羅花啟示錄 十》(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2/4/18/n3568456.htm>優曇婆羅花啟示錄十)
2011年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優曇婆羅花啟示錄 十一》(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2/4/17/n3568036.htm>優曇婆羅花啟示錄十一)
2011年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優曇婆羅花啟示錄 十二》(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2/4/18/n3568558.htm>優曇婆羅花啟示錄十二)
《優曇婆羅花盛開》(網址為:<http://blog.yahoo.com/_GXBMVVT6HF4RLJUXULTGJO554Y/articles/525757>)
《優曇婆羅花盛開、法輪聖王下世慈悲普渡》(網址為:
<http://blog.yahoo.com/_WGKIPSBR3HDCUPD2H4AHSGK3QM/articles/173395>)
《優曇婆羅花盛開682朵、法輪聖王下世慈悲普渡(一)》(網址為:<http://blog.yahoo.com/_WYS4QRGA7KXE4ZNOFQ2O76L6TU/articles/111440>)
《優曇婆羅花盛開682朵、法輪聖王下世慈悲普渡(二)》(網址為:<http://blog.yahoo.com/_WYS4QRGA7KXE4ZNOFQ2O76L6TU/articles/113130>)
《優曇婆羅花盛開1067朵、法輪滿園飛舞、法輪聖王下世慈悲普渡》(網址為:<http://blog.yahoo.com/_WGKIPSBR3HDCUPD2H4AHSGK3QM/articles/173403>)
《優曇婆羅花盛開1289朵、法輪滿園飛舞、法輪聖王下世慈悲普渡》(網址為:<http://blog.yahoo.com/_WGKIPSBR3HDCUPD2H4AHSGK3QM/articles/1003511/index>)
《優曇婆羅花啟示錄》(網址為:<http://blog.yahoo.com/_WGKIPSBR3HDCUPD2H4AHSGK3QM/articles/1004244/category/%E5%84%AA%E6%9B%87%E5%A9%86%E7%BE%85%E8%8A%B1>)
《1005 Udumbara Flowers Blooming Falun Is Wheeling Holy King of Falun Has Come to Earth to Save People》(網址為:<http://blog.yahoo.com/_WGKIPSBR3HDCUPD2H4AHSGK3QM/articles/1006354/index>)
2009年6月18日,近泳池向海的花園圍牆第四道玻璃開出了19朵壯麗的優曇婆羅花,且發出了白裏透紅的淡淡霞光,像一粒粒價值連城的珍珠,像一串串燦爛絢麗的流星劃過黑漆漆的長空。(4481) 2009年6月18日,近泳池向海的花園圍牆第四道玻璃另外又開出了4朵綺麗、優雅的優曇婆羅花,白裏透紅的光輝清晰可見,像一粒粒斑斕奪目的珍珠,又像是一顆顆耀眼爭輝的明燈,要照亮迷在黑暗前路的眾生。(4485)
作者將樂曲編寫後分析到:樂曲《起空的優曇婆羅花》屬簡單三段曲式,節奏輕快活潑。樂曲第一段描述優曇婆羅花纖細輕巧的外形、從空中而來又消失於空中和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起空狀態;樂曲第二段描述優曇婆羅花的偉大、莊嚴和神聖,寓意法輪聖王下世慈悲普度世人。樂曲未有歌詞,任何法輪大法弟子若有所感都歡迎為樂曲譜上歌詞,回應請寄<lauchiukay@netvigator.com>劉博士收。若讀者希望對優曇婆羅花有進一步的理解,請訪問「大紀元新聞網」,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文化→奇人異事→奇珍異寳→奇花異草(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ncid2155.htm) 。
筆者於2010年4月12日將樂曲寫成鋼琴曲譜,鋼琴曲由一位香港弱能健全資優兒童音樂家庭有限公司學生、法輪大法小弟子Patrick彈奏,鋼琴錄影版本於2011年11月12日在「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2011」《優曇婆羅花啟示錄》講題中播放,與會者透露他們都感受到樂曲的清純、莊嚴和神聖的內涵。筆者於2012年4月26日完成用電子管弦樂器配樂。
電子管弦樂版本《起空的優曇婆羅花》的錄音會連同本文一併交本網站,有興趣聆聽此樂曲的讀者請循此途徑追尋網路連結。
丙. 神傳音樂之分析
I. 神傳音樂現象之分析
基於上述神傳音樂的經驗,作者分析到下列各點︰
1) 神傳的意念傳遞到作者的大腦時,他通常是在澆花、做園藝、打掃房子、讀譜、煉法輪功五套功法、休息、睡眠、做夢、半睡半醒或剛由睡眠中醒來等時候,而當作者做那些事的時候,他通常是在黎明、早上、晚間或深夜,他住在鄉間的一所獨立屋,那些時間異常安靜,且遠離工作,令人容易放鬆並保持平靜的心境。只有人在感覺放鬆、平和、寧靜、雜念較少的時候,來自另外空間的訊息才能進入大腦。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就是煉法輪功五套功法時應保持入定,且盡量排斥外來訊息的干擾,神、佛或至尊者肯定十分清楚,但為何仍會在那些時間傳送從另外空間而來的訊息給作者呢?最可能的解釋是那段日子作者太忙於個人的事,腦筋沒有空閒去接收外來訊息;再者,神、佛或至尊者從這途徑暗示音樂與法輪大法有關。
2) 當神傳意念傳送到作者大腦時,作者感到它們是自然而來、突然湧至、不受控、出人意表和不自主的,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接收者事前不可能知道,更無法控制。
3) 神傳意念是自然的傳送到作者大腦意識中,作者接收時感到全不費力。接收者感到它們如奇跡一樣的來,無須思考、尋找或付出任何代價,接收者事前不會被通知,完全在意想不到的心態裡,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是注意它們的出現和仔細觀察、聆聽。
4) 神傳意念來作者的意識中,有時輕輕的、有時強烈的、有時從微弱開始漸次增強至強聲或非常強聲的,他能感到意念是神傳過來的,因為不論音樂、意念是輕柔的還是強烈的,它們都帶有能量,能量像海浪一樣洶湧進作者的意識中,它有時強烈得使作者感到頭腦發漲或頭痛,作者沒有能力去阻止頭痛或頭腦發漲的出現,他能意識到能量不是從他自己內在那裡來的,而是從外而侵進來的。當人接收到從神佛而來的訊息、音樂、說話時,人可感受到很強大的能量,因為神佛本身、舉動、言語都是帶有能量的,這也是神佛喚醒人的過程的一部分,透過這些強大的能量,人可以感到神傳意念的到來,有相關經歷的人也須花時間和經驗去掌握。能量一直持續,從神傳訊息的開始一直持續至訊息的終結,這是因為神佛的世界的訊息是來自比地球這個空間高層次得多的世界,那裏的物質比地球的物質細膩、燦爛、光明和能量強大。
5) 另一種用來啓蒙作者的方式是神傳意念的持續時間。為了讓作者醒覺神傳意念的到來,神傳意念會反覆而連續的出現。有時,相同的神傳音樂間歇性的持續幾天,這通常發生在神傳經驗開始的階段;有時,神傳音樂間歇性的連續日復一日的來,直到作者注意到它為止;有時,神傳意念不間斷的持續超過半小時,直到作者注意到它為止。
6) 作者有時感到神傳訊息一個又一個像洪水一樣的洶湧進來,他不需要思考,音樂的意念在他的意識裏自動發展,音樂的主題、旋律、伴奏、前奏、發展部分、尾聲等自然的接踵而來,他毫不費勁的就接收到了,當傳遞過來的音樂結束之後,意念立即自動停止,他知道他應該把音樂寫下。
7) 另一種啓蒙作者的方式是激發起他的情緒反應。在神傳意念到來之前的一瞬間,作者的內在情緒突然鼓動起來,他不能控制,能量如此的強大,與正常的情緒波動有明顯的差別,隨之而來的是神傳音樂在他的意識裏自然而生,這是通知接收者神傳訊息將會來的信號,在神傳訊息之後,被激發起的情緒會自動漸漸停止,人又回復安靜和平和的狀態了。
8) 神傳訊息透過三個感官渠道傳遞給作者,即意識感覺、聽覺和視覺。
第一個感官渠道是意識感覺。神傳訊息有時會以意念的形式傳遞到作者的大腦意識中,訊息通常都比較猛烈,以致於他能意識到。有時,在神傳訊息來之前,他的情緒可能會被激發起,在訊息之後,他的情緒又自動平靜下來,完全是在他的控制之外。在整個訊息傳遞期間,他能感覺到來自外在的能量衝向他的意識中,在訊息過後,能量會自動停止,他在整個過程中處於被動狀態。
第二個感官渠道是聽覺。作者透過天耳通聽到從另外空間傳遞過來的音樂,他通常在安靜的白天、夜晚,睡眠中、半睡半醒中、或者在夢中聽到音樂,非常清晰,即使有時非常柔弱,音色也異常細緻,優雅和美好。
第三個感官渠道是視覺。作者透過天目看見從另外空間傳遞過來的景物和聽到從另外空間傳遞過來的聲音。透過天目看到的情景,若該情景是帶聲音的,接收者也同時聽到聲音,不須通過天耳通這媒介。在音樂方面,他看到大型的室內樂、鋼琴獨奏或二重奏,有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有鋼琴伴奏的歌唱、與音樂有關的影像、五線譜、附歌詞的簡譜等。音樂演奏、景象和天神都非常清楚和明亮;夢境如此真實,比觀看舞臺劇、高清立體彩色電影或者電視片更立體和燦爛奪目,真確得像親歷其境一般。這是因為景象是來自比地球這個空間高層次得多的世界,那裏的物質比地球的物質細膩、燦爛、光明,所以看到的景物十分清晰、鮮豔、明亮但不刺眼。
9) 作者透過天目和天耳通接收到從另外空間而來的很多訊息,細節都非常清晰,顏色極為鮮豔,影像非常立體,天神和景象都異常閃耀和光亮。神、佛的空間就是這麼樣的,非常立體、七彩繽紛、金碧輝煌、燦爛奪目而不刺眼。建議有興趣了解高層空間景象的讀者可觀看「神韻藝術團」每年一度世界性的巡迴表演「神韻晚會」,裏面的演出、天幕顯示的景象,以作者的分析,是將神、佛的天國世界或地球以外的另外空間的景象帶到舞臺上,舞者在全方位的光照下看不見黑影子,這也是神佛世界光的特質,神佛世界是有光源物體的,光芒萬丈的光源散射到祂們的地上是平均、全方位的,每件物體本身也都會發光。以下網絡連結可供參考:《美國神韻藝術團》(http://blog.udn.com/ml88/50672330;和《神韻藝術團 Shen Yun Performing Arts (1/25~1/27)》(http://wacowla.com/blog/2013/01/23/shen-yun-performing-arts/)
10)天神的表演和音樂是如此優秀,作者認為訊息應該從神、佛或至尊者而來。作者從未想過要運用完全協和的風格作曲;訊息來時,作者並沒有考慮過或在思考創作那些音樂,那些訊息突然而不受控的來;那些音樂都不是他通常創作的音樂,例如:佛曲、聖樂、富熱帶風情的音樂、小提琴音樂、傳統中國音樂、歌曲、巴洛克、古典和浪漫派風格的音樂等等。作者通常創作的音樂是給學生學習或表演的樂曲。
11)作者在接收神傳訊息期間,能偶爾感受到從外而來一股很強的推動力量去催促他做事,把他的情緒推高,使他留意到神傳訊息的到來,當他注意到神傳訊息時,高漲的情緒會悠然下降;那種力量有時使他頭痛,以令他起床把音樂寫下,當他起了床,頭痛會漸漸消失,那些頭痛似乎是弄醒他,提點他盡快把音樂寫下。
12)作者通過天目看到另外空間的景象、通過天耳通聽到另外空間的聲音,究竟作者如何分辨景象是通過天目看到的還是通過肉眼看到的呢?聲音是通過天耳通聽到的還是通過肉耳聽到的呢?其實要通過經驗來分辨。
若是地球這個空間的影像,通過肉眼就可以聽到,若是地球這個空間以外的空間的影像,則要通過天目才可以看到,如何分辨呢?一就是景象只有你一個人看到,其他在場的人士都看不到;二就是這個影像不可能在當時的情景下出現;三若是影像比地球這個空間優雅、色彩鮮豔、閃閃生輝、光耀奪目而不刺眼、富立體感,這個影像就是從神佛、天人等較地球這個空間高層次傳過來,層次越高影像越美好;若是影像比地球這個空間醜惡,這個影像就是從低靈、魔界等較地球這個空間低層次傳過來,層次越低,影像越醜惡。
若是地球這個空間的聲音,通過肉耳就可以聽到;若是地球這個空間以外的空間的聲音,則要通過天耳通才可以聽到,又如何分辨呢?一就是那個聲音只有你一個人聽到,其他在場的人士都聽不到;二就是那個聲音不可能在當時的情景下出現;三就是那個聲音和音色與地球這個空間的有異,若是聲音比地球這個空間優雅,這個聲音就是從神、佛、天人等比地球這個空間較高層次傳過來,若是聲音比地球這個空間嘈雜、難聽,這個聲音就是從低靈、魔界等比地球這個空間較低層次傳過來;四就是神傳聲音帶有像海浪一樣洶湧過來的能量,而人、鬼、魔的聲音弱得人感覺不到。
13)於2003年至2012年間,作者曾多次通過天耳通聽到從另外空間傳來的煉功音樂。2003年初,第一次聽到從另外空間傳來的煉功音樂是在家裏,本人在家裏的三樓書房工作,清晰的聽到煉功音樂,以為是太太在二樓煉功,查看之下,才知道是天耳通開了,是聽到從另外空間傳來的煉功音樂。其中一次又在家裏,清晰的聽到煉功音樂,這次知道不是太太在煉功,以為是附近單位搬來了法輪大法修煉者,一想之下,附近房屋距離本宅不近,煉功音樂不應開得這麽大聲,我知道了那是從另外空間傳來的煉功音樂。後來明白了,當聽到煉功音樂,還會四週看一看,若沒有人在附近煉功,就知道是從另外空間傳來的煉功音樂,有時亦會思考一下是否師父提點要加密煉功的次數。全過程通常維持數分鐘。仔細留意一下,從另外空間傳來的煉功音樂較平日通過CD機播放出來的柔和、清晰、細緻和悅耳,聲音和諧得像一個樂器演奏出來一樣,樂音像盤旋在本人四週的空間似的。
2007年7月16日早上,我突然聽到我的兩位妹妹互相對話的聲音,聲音十分清晰、響亮。全過程維持了三分鐘。當時她們不在我的附近,我醒悟到那是從另外空間傳過來的聲音。
2010年4月2日,我突然感覺有人拍了我的右側膊頭一下,又聽到一把和藹、温柔、慈悲而充滿能量的聲音用廣東話向我說:「醒啦!起身啦!」本人感到那人說話的同時,有一股宏大、像海浪一樣的能量湧過來我的身上。本人下意識的回過頭望,發現身後一個人也沒有,我頓時知道是師父的法身在提點我。
人不能分辨神傳意念、聲音、音樂來自哪兒,它們應該是人探索的能力範圍以外的事。當作者在最初幾次聆聽到音樂時,他懷疑音樂是從他身處的環境裏發出的,在遍尋不獲、或詢問在他周遭的人沒有聽到音樂之後,他才發現音樂不是在當時環境中存在的;據作者個人的感覺,音樂也不是來自他的想像,因為他當時並沒有想起音樂或與音樂有關的事物,當時他是在做著另外一些事情。他實際上不知道那些訊息來自哪兒,從優雅、完美和帶有能量的音樂來推測音樂應該是來自其他高層的空間。幻聽和精神分裂的人是聽到低層另外空間低靈傳來的聲音,因為一般人沒有修煉「真正往高層次上帶人」的法輪大法,詳情請讀者閱讀李洪志師尊著《轉法輪》。
於2004年至2013年等日子,作者看見地球上各地的風光和活動等等,從模糊到清晰,從黑白到彩色都有。
2004年3月1日上午10:00,作者代表香港弱能健全資優兒童音樂家庭有限公司上法庭追討家長欠交學費,在庭外商議時,金光燦爛的師父的法身突然出現在本人眼前。
於2006年至2008年期間,在音樂家庭煉功的時候,有新法輪大法修煉者通過天目見到法輪在場上飛舞、又有法輪大法修煉者通過天目見到煉功者坐在蓮花上、又看到仙女散花和護法神。於2010年7月19日集體煉功時,有新法輪大法修煉者見到一位舊法輪大法修煉者有光環和能量在身體上轉動等等。這數年來,我們派發法輪大法真相資料、《九評共產黨》或由法輪大法修煉者營辦的報刋時,我多次看到另外空間的天神伸手來接《九評共產黨》的書籍和影碟(2009年9月3日)、法輪大法真相資料(2012年10月29日)、《大紀元時報》(2009年9月3日、2012年10月29日)和《明慧週報》(2009年9月3日)。
於2007年4月9日清晨6:00左右煉功後在發正念期間,作者看見了師父在山中打坐靜觀世間的山景。
2009年6月6日至8日,本人通過天目看到顯現在本人面前不同形態的、光亮雪白的優曇婆羅花影像,影像維持一至三秒。當時我是閉著眼睛的,背景漆黑一片,優曇婆羅花忽然在眼前的空中出現,又忽然消失,如實給本人一種在天「空」中「起」、又消失於天「空」中的「起空」或「空起」的感覺。第一幅圖顯示在一支優曇婆羅花的花枝上生長出另外七朵優曇婆羅花,這叢為數八朵的優曇婆羅花與其他每朵都是獨立生長的在形態上有著明顯的不同。第三幅圖顯示優曇婆羅花生在樹枝上,樹枝的顏色就如實物的啡褐色。
2009年6月9日,作者通過天目又看到顯現在他面前不同形態的、「空起」的優曇婆羅花影像,閃亮的影像維持一至三秒。當時我是閉著眼睛的,背景漆黑一片,優曇婆羅花忽然在眼前黑漆漆的空中出現,又忽然消失,如實給本人一種在天「空」中「起」、又消失於天「空」中的「起空」或「空起」的感覺。第一幅圖顯示一朵優曇婆羅花生在樹枝上,樹枝的顏色就如實物的啡褐色。最後一幅圖顯示優曇婆羅花生在樹葉上,葉子像實物的青綠色,而四朵優曇婆羅花則是閃亮的、雪白的,葉子上的細紋是隨意畫上去的。其他的優曇婆羅花訫就平空的在眼前的空中「空起」。
2009年6月10日,作者通過天目看到顯現在面前不同形態的、「空起」的、在大樹上閃耀的兩個優曇婆羅花的影像,影像維持四至五秒。那次優曇婆羅花在大樹上連續閃耀正好提示作者優曇婆羅花是在大樹上「空起」的是小花而不是大樹。至於在大樹上的優曇婆羅花,先是約8朵閃亮的、雪白的優曇婆羅花在同一時間分在三處樹枝上顯現,一、兩秒後突然消失,然後,又有另外約7朵閃亮的、雪白的優曇婆羅花在同一時間分別在另外三處樹枝上顯現,一、兩秒後又突然消失,更加令人有一種在天「空」中「起」、又消失於天「空」中「起空」的感覺,本人當在這四、五秒的影像中,大樹一直保持在影像中,而優曇婆羅花則在樹枝的各處閃動著,因為所有目光都放在優曇婆羅花上,影像出現的時間又短促,没有留意到樹的細部。
2009年7月1日,本人通過天目看到顯現在他面前的一大叢「空起」的優曇婆羅花影像,閃亮的影像維持三秒。當時我是閉著眼睛的,背景漆黑一片,突然,雪白得閃亮的優曇婆羅花出現在眼前,都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不過,異象來得突然,一時把握不好,驚喜交集時動了視神經,影像頓時就全部都消失了,所以,影像只能維持了數秒鐘,但是,給本人一種在天「空」中「起」、又消失於天「空」中「起空」或「空起」的感覺。這次是一叢為數14朵「空起」的優曇婆羅花的影像,可以提示作者優曇婆羅花可以是一朵、兩朵、數朵、或甚至更多朵。
2010年2月10日晚上,本人夢見優曇婆羅花盛開的樣子,這次是鳥瞰圖,優曇婆羅花就像以往在寒舍開放的一樣,也是雪白得閃亮的、精巧的,當時從上而下觀察到優曇婆羅花的花瓣全開放了,花瓣的中心有花蕊伸上來,略伸出花瓣外。這個異象加強了本人認識優曇婆羅花的特徵。草蛉蟲離開了草蛉蟲卵後留下的軀殼和優曇婆羅花的外型相近,故此令人懷疑優曇婆羅花即是草蛉蟲卵,本人推想神又一次讓我在夢中見到優曇婆羅花的樣子,從而加強我對優曇婆羅花外貌的肯定。
2010年3月10日下午4:05,本人在發正念時通過天目見到15朵優曇婆羅花在本人面前出現,她們的外貌和本人以前通過天目看到過的差不多,更加加強了本人對優曇婆羅花形態的認同。當時我是閉著眼睛的,眼前原是黑乎乎一片,突然間閃亮出這15朵優曇婆羅花來,影像維持了幾秒鐘就消失,但這幾秒鐘已足夠令本人觀察到優曇婆羅花的形態,亦足夠令本人體會到優曇婆羅花「起空」或「空起」的狀態。
於2010年12月30日,本人在集體煉功閉目煉「頭上抱輪」時,突然眼前出現一幅圖畫,是一株枝葉茂盛的大樹,其中一片葉子上長出了兩朵優曇婆羅花,本人當時一時興奮,動了視神經,影像立即消失,只維持了兩至三秒,只能看清楚影像的局部,看到兩朵優曇婆羅花在那株大樹的葉子上跳了出來。圖畫中所欠缺未畫出來的的部份都是該大樹的枝葉,因為當時閃閃發亮的優曇婆羅花吸引了本人的主要視線,其他細部一下子在幾秒鐘內又不能看清楚,本人又不想隨意加上枝葉,所以本圖就如此畫了下來。(圖Udumbara09)
本人通過天目去看反映到我的空間場範圍之內的優曇婆羅花,當時我是閉著眼睛的,背景漆黑一片,突然,雪白得閃亮的優曇婆羅花出現在眼前,影像都是十分清楚和真實的,比現實去看雪白的優曇婆羅花還更雪白、雪亮,因為是通過天目去看反映到我的空間場範圍之內的優曇婆羅花,那邊空間場的物質組成粒子比起地球這個空間的來得微觀和精細,物質也因而來得精細、美觀,故此,優曇婆羅花的外貌看起來也比在地球這個空間看到的更潔白、閃閃生光和雪亮。再者,人用肉眼去看地球這個空間的物質,當然不及通過天目去看反映到我的空間場範圍之內的優曇婆羅花來得清晰和明亮。另一方面,影像雖然只能維持了數秒鐘,但是,已足夠給本人一種在天「空」中「起」、又消失於天「空」中「起空」或「空起」的感覺。
2009年11月23日,在從臺灣而來的周先生來香港推動「法輪大法九天學法煉功班」的前一些日子,我通過天目看見巨大的師父坐在龍椅上講法,本人站在師父的右手邊,站在師父的左手邊是從臺灣來的周先生(後來見到周先生,本人才知道在殊勝的異象中見到的是他)。有外來意念傳遞過來:在某一時空中,本人曾助師正法。我用意念回應:我在這一世只跟師父在04年的紐約法會和龍泉寺上見過面,我和師父的緣分不該那麽大。外來意念又進來:不是這樣子!今生無需多見面,你就在遙遠的東方助師正法就行了。我用意念問:我現在這樣修心性、去執著、洪法和講真象的事做得對嗎?師父的法身出現,向我點頭和微笑,加強我更要做好三件事的信心。數日後,有同修通知我臺灣同修周先生等人要來與我交流,後來知道是在香港開辦「法輪大法九天學法煉功班」,我悟到是師父有意把周先生介紹給我,本人表示支持,在香港開展洪法的另一形式。至今,已有好幾十人學煉法輪大法了,他/她們很多都是觀看和找到了優曇婆羅花後,參加了「法輪大法九天學法煉功班」的。
在2010年2月7日,在音樂家庭舉辦的第二期「法輪大法九天學法煉功班」的第九講中,有新學員通過天目看見法輪在銀幕前飛舞,加強了法輪大法修煉者修煉法輪大法的信心,尤其是那些新近加入修煉法輪大法的學員。第三期在音樂家庭舉辦的「法輪大法九天學法煉功班」的第九講中,即於2010年5月10日,本人通過天目看見立體的師父在銀幕上講法,很多另外空間的生命也來聽師父講法,增強了我們繼續在音樂家庭舉辦「法輪大法九天學法煉功班」的信心。在第五期的「法輪大法九天學法煉功班」中,即於2010年10月的一期的,除了第一講外,每一講都有參加者,尤以新法輪大法修煉者為甚,都看到法輪在銀幕中和在場中飛舞、一隊隊天神在聽師父講法、護法神在師父兩旁守護、飛天在兩旁飛舞等等。
2010年3月25日,在臺灣旅程最後一天的上午,在法輪大法同修的車子上,本人從天目看到一條彎曲的道路,兩邊都長滿了翠綠的樹木,本人就將景物素描了在白紙上。到傍晚,一對《臺灣大紀元時報》記者夫婦載本人和太太離開茶園往機場時就看到這個景象,大家都認為就是這條路。本人悟到這是師父帶領的道路,道路彎曲不易走,翠綠的樹林指綠色環保產品,本人於是展開了代理環保產品的業務。2010年5月21日,當本人為公司訂定名稱時,本人拿著《洪吟》,本想打開第一首,但彈出了中間的其中一頁,跳出了新公司的名字「結」和「緣」這兩個字,後來再翻查《洪吟》,也再找不到這兩個字了,應該是另外空間的《洪吟》中間的頁數其中一首五、六行詩句的最後一句的其中兩個字,本人悟到師父為新公司起名稱,是「結緣有限公司」。
2010年7月5日下午約12:20左右,當時本人和一批法輪大法修煉者一起集體學法的時候,有外來意念湧進本人的意識中,意謂很多修煉了多年的法輪大法修煉者都修得有漏,香港的修煉環境非常不好,當大家讀到《轉法輪》第一講「真正往高層次上帶人」第四頁第八行第28至第30個字「慈悲心」的時候,本人通過天目看到神在掉眼流,通過「他心通」(說正確點是神傳感過來給我的大腦意識)感受到神的悲哀,「慈悲心」三個字的背後是三位閃閃生輝的神,「慈悲心」的三個「心」字的邊旁一撇「ˊ」,我當時通過天目看到的就是神的眼淚,我當時立即被情景震攝著,神竟然也會流眼淚!隨之而來的心情就是一陣陣的內心酸痛,香港的修煉環境竟然惡劣到令神也掉眼淚。
若是景象,作者就比較能清晰的分辨是從神的境界而來的,因為只有神才會有閃耀生輝的身體、穿著閃爍耀眼的白色長袍、處於七彩繽紛而閃閃生光的環境、舉手投足都具高尚優雅的姿態、演奏出悅耳動聽而富能量的音樂等。
15) 於2003年11月至12月間,本人突然聽到從耳邊傳來一陣陣「轟轟隆隆」的聲音,我顧盼四週也發現不到那些聲音從那裏發出,我頓時醒悟到那一陣陣「轟轟隆隆」的聲音是通過本人的天耳通聽到從另外空間傳來的說話聲。聲音包含緩急抑揚等言語的原素,所以我能斷定那是說話聲。全過程維持了數秒鐘。
根據作者的認識和經驗,另一件值得提出的事是這宇宙除地球這個銀河系的空間外還有數不盡的空間。另外空間的時間與地球這空間的時間都不同,不論那個空間是比地球這空間高、低或同等層次,原則上,不同空間的影像或聲音都不可以穿越或反映到其他空間去,人類的肉眼不能看穿其他空間而看到其他空間裏的事物,人類的耳朵又不能聽穿其他空間而聽到其他空間裏的聲音,這是神佛在創造三界、地球和地上人類、萬物時定下的法則。另一方面,神佛又賜給人天目和天耳,使人通過修煉,達到某一層次而能將天目和天耳打通,才讓人看到另外空間的事物和聽到另外空間的聲音,即使如此,人也不能看得清楚、聽得清楚,因為不同空間有不同的時間差。若那邊空間比這裏慢,影像完全不能顯現,聲音像慢轉光碟的「轟隆轟隆」打雷聲,但是作者能辨認到「轟隆轟隆」中仍存在像地球這個空間的言語節奏,所以作者仍能分辨到傳來的「轟隆轟隆」聲音是語言;若那邊空間比這裏快,影像也都完全不能顯現,聲音像快轉光碟的「吱吱招招」鳥叫聲,但是作者能辨認到「吱吱招招」中仍存在像地球這個空間的言語節奏,所以作者仍能分辨到傳來的「吱吱招招」聲音是語言。要看得清楚和聽得清晰,就要神佛在中間下一個「載體」,影像和聲音通過那個「載體」,人才能看得清楚和聽得清晰另外空間的影像和聲音,特別是另外高層空間的影像和聲音。故此,作者觀賞到天神的音樂表演和聆聽到另外空間傳來的音樂必然是神有意傳遞過來的,作者才稱他觀賞到的和聆聽到的音樂是神傳音樂。
16) 2004年4月27日早上,作者透過天目看見通往另外空間的隧道似的通道,跟著看到自己的眼睛、鼻子、頭部,然後看到自己離開自己臥在牀上的身體,穿過地球這個空間去到另外一個空間,看到另一個空間的他和太太的生活狀況,當時,在另一個空間的他和太太也是住在與現居「主來小園」一樣之居所,他也是在睡房睡覺,唯一不同的是太太在天臺晾衣服,而現實卻是太太在後花園餵飼貓狗。作者發現他自己和太太在另外空間的生活經歷與地球這空間的生活大同小異。21. Revelations from Score Transfigurations4)作者做了幾個有關於認錯了音樂的夢。在過去的夢中,他認為夢中的音樂是電影《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插曲“Doh Ray Mi”、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s)、或孟德爾頌(Felix Bartolommeo Mendelssohn) 的《無言歌》(Songs Without Words),但是,當他一覺醒來時,他發現他記在腦海中的是另外一些樂曲。他有這樣的解釋:在夢中,當他聽到“Doh Ray Mi”、看到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或孟德爾頌的《無言歌》的樂譜時,神、佛或至高者將在另外空間的那些音樂、樂譜傳輸到他的腦中,醒來後,他思索到他在夢中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和在他的腦海裡的樂曲完全不同。他曾一度懷疑他是否記錯了音樂,在他反復的思量後,他認為他沒有記錯,他認為那些夢是神、佛或至高者給了他一個啟示,同一首樂曲在不同空間存在不同的顯現形式。
任何創作、物件在宇宙中的不同空間都存在不同的形態,它們呈現的形式,包括形狀、文字、圖像、聲音、音樂和含義等等都可能不同。當一個人在一個時空創建了一個事物,在另外一個或多個空間對應那個東西的空間的一個事物相應產生,對應空間的層次越高,那個相應產生的事物越美好、越精緻、顏色越透亮,這是因為層次越高,層次的空間的粒子越細緻。
作者多年來通過天目看到這個地球空間的《轉法輪》經文在另外空間呈現的狀態,是輝光閃閃的樣子。2004年8月1日下午3:30,作者通過天目看到白底黑字的《轉法輪》經文在另外空間變得金光閃閃;2009年5月17日下午5:15,我正在與法輪大法小弟子集體學法,看見了白底黑字的《轉法輪》經文突然變得紅光閃閃。
以本人的體會,任何物體在地球這個空間呈某個顏色,在另外空間則呈其他顏色。《轉法輪》經文在地球這個空間是白色紙底黑色字,我通過天目看到了另外空間一次是金光閃閃,另一次是紅光閃閃。我當時看到的《轉法輪》經文金光閃閃,就是每個字的每一筆每一劃都有強烈的金色的光向我眼睛這個方向射過來約三毫米,我眼睛看到經文之處的上下左右的黑體文字都變為閃閃金光,光得燦爛,但一點都不刺眼。我一直看下去,經文就隨著我的視線所到之處,其附近上下左右的文字都變為閃閃的金光,又隨著我的視線的離開,其附近上下左右的文字都變回黑體字。在地球這個空間是白紙,當經文變得金光閃閃的時候,紙也須然還是白,但白得雪亮、白得發光,但一點都不刺眼,整個過程維持了兩分多鐘。至於紅光閃閃的《轉法輪》經文,情況與金光閃閃的《轉法輪》經文差不多,每個字的每一筆每一劃向我的眼睛這個方向射過來的不是強烈的金色的光,而是紅色的光,整個過程維持了約2-3秒。金光閃閃的經文令人覺十分殊勝,紅光閃閃的經文令人覺十分榮耀,我當時看得目瞪口呆。空間有高低層次之分,離地球這個空間愈近,層次愈不高,相對來講,離地球這個空間愈遠,層次愈高,不同空間,不同層次的空間,物質呈現出來的顏色也各異。照理說,我通過天目看到了呈金光閃閃的《轉法輪》經文的空間比我看到了另外空間呈紅光閃閃的《轉法輪》經文的為高。
作者多年來通過天目看到這個地球空間的樂譜在另外空間呈現的狀態,是輝光閃閃的樣子,紀錄下:
在2005年9月22日下午3:00-4:00學生吳x豪的罁琴課堂裏,Alfred出版社出版George Lucktenberg 編訂Handel: An Introduction to His Keyboard Works第46-47頁Preludio in G Major這兩版曲譜突然全部變為紅光閃閃,全過程維持了數秒鐘。
在2005年10月15日早上11:00-12:00學生李x恩的罁琴課堂裏,Alfred出版社出版J. S. Bach: Selections from Anna Magdalena’s Notebook 第30-31頁Menuet in C Minor, BWV Anhang121這兩版曲譜突然全部變為紅光閃閃,全過程維持了數秒鐘。
在2008年11月19日下午3:00-4:00學生林x恩的罁琴課堂裏,Alfred出版社出版Willard A. Palmer 編訂J. S. Bach: Inventions & sinfonias (Two- & three-Part Inventions) 第62-63頁Invention No. 15 in B Minor, BWV786這兩版曲譜突然全部變為紅光閃閃。全過程維持了十數秒鐘。稍後,Alfred出版社出版Maurice Hinson 編訂Scarlatti: Sonatas for the Keyboard, Volume II第50-51頁Sonata in C Major “Pastoral”, K513, L. S. 3這兩版曲譜突然全部變為紅光閃閃。全過程維持了十數秒鐘。再稍後,Alfred出版社出版Willard A. Palmer 編訂Czerny: 30 New studies in Technics for the piano, Opus 849第30-31頁No. 14這兩版曲譜突然全部變為紅光閃閃。全過程各維持了十數秒鐘,比所有以前見過的更光亮和燦爛。
在2008年12月17日下午4:00-5:00學生李x恩的罁琴課堂裏,Alfred出版社出版Willard A. Palmer 編訂Beethoven: Seven sonatas for the Piano, WoO47, 50, 51 & Anh. 5第16-17頁Sonatina in E Flat Major, WoO47/1第三樂章Rondo這兩版曲譜突然全部變為紅光閃閃,全過程維持了1-2秒鐘。
在2008年12月19日下午3:35學生林x恩的罁琴課堂裏,Alfred出版社出版Willard A. Palmer 編訂J. S. Bach: Inventions & sinfonias (Two- & three-Part Inventions) 第95頁Sinfonia No. 10 in G Major, BWV796第二行曲譜突然全部變為紅光閃閃。全過程維持了數秒鐘。稍後,Alfred出版社出版Lynn Freeman Olson 編訂MacDowell: Sea Pieces for the Piano, Opus 55第2-3頁No. 1 To the Sea這兩版曲譜突然全部變為紅光閃閃。全過程維持了數秒鐘。再稍後,同一本書第14-15頁No.5 Song這兩版曲譜突然全部變為紅光閃閃。全過程維持了數秒鐘。
在2009年1月20日下午3:40學生王x楠的罁琴課堂裏,Alfred出版社出版Willard A. Palmer和Margery Halford編訂The Baroque Er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Keyboard Music第25頁Henry Purcell: Hornpipe這一版曲譜突然全部變為紅光閃閃,全過程維持了數秒鐘。
在2009年5月20日下午2:55學生林x恩的罁琴課堂裏,ABRSM出版社出版Grade 8 Selected Piano Exam Pieces 2009-2010第54頁Astor Piazzolla (1921-92): Retrato de Alfredo Gobbi (Portrait of Alfredo Gobbi)第二至第三行突然泛起閃閃紅光,全過程維持了3-4秒鐘。
在2009年5月21日下午5:49學生吳x豪的罁琴課堂裏,Alfred出版社出版Maurice Hinson編訂Haydn: The complete Piano Sonatas Volume III第52頁Sonata in A Flat Major, Hob.XVI/43; L.35第三樂章Rondo第二至第三行突然泛起閃閃紅光,全過程維持了2-3秒鐘。
在2009年5月23日下午2:08學生陳x豪的罁琴課堂裏,ABRSM出版社出版Grade 8 Selected Piano Exam Pieces 2009-2010第54頁Astor Piazzolla (1921-92): Retrato de Alfredo Gobbi (Portrait of Alfredo Gobbi)這一版曲譜突然全部變為紅光閃閃,隨之又泛起閃閃橙光,以第二至第三行最清楚,因為學生正在彈這兩行,第一和第四行第二清楚,全過程維持了5-6秒鐘。
在2009年5月30日下午2:20學生陳x豪的罁琴課堂裏,ABRSM出版社出版Howard Ferguson編訂Haydn: Selected Keyboard Sonatas Book II第50頁Sonata in A Flat Major, Hob.XVI/43; 第三樂章Rondo左上方的曲譜突然泛起一片片閃閃紅光。本人當時正望著那裏,而學生正在彈第51頁,全過程維持了數秒鐘。
在2009年6月26日下午12:07學生林x恩的罁琴課堂裏,臺灣勝麗文化出版社出版鋼琴視奏7第22頁試題10四行的樂曲中的上三行曲譜突然泛起一片片閃閃紅光,全過程維持了數秒鐘。
在2009年6月27日上午11:35學生劉x堯的罁琴課堂裏,臺灣天音出版社出版約翰.湯姆遜現代鋼琴教程:鋼琴教本第二級第84-85頁詼諧曲(Jocularity) 這兩版曲譜突然全部變為紅光閃閃。全過程維持了2秒鐘。
在2009年11月20日下午6:39學生林x思的罁琴課堂裏,ABRSM出版社出版Grade 3 Selected Piano Exam Pieces 2009-2010第6-7頁Carl Albert Loeschhorn: Study in F, Op. 65 No. 25這兩版曲譜突然全部變為粉紅光閃閃。全過程維持了3秒鐘。
在2010年5月28日下午5:25學生黄x孝的罁琴課堂裏,Alfred出版社出版Maurice Hinson編訂Haydn: The complete Piano Sonatas Volume II第205頁Sonata in G Major, Hob.XVI/39; L.52第一樂章最後兩行部份樂譜突然泛起閃閃紅光,全過程維持了數秒鐘。
在2010年10月5日下午4:00-4:40學生李x曦的罁琴課堂裏,Boosey & Hawkes出版社出版Narine Haroutiunian編訂The Russian School of Piano Playing Studies第6-7頁No. 10 T. Rodionova: With Movement, No. 11 C. Czerny: Op. 599 No. 11和No. 12 F. Lushtak: Andante及第8-9頁No. 13 E. Tezel: Not Too fast, No. 14 C. Czerny Op. 599 No. 12與No. 15 F. Lushtak: Allegro這四版曲譜先後突然全部變為紅光閃閃或淺灰光閃閃。全過程分別維持了數秒鐘。
在2010年10月19日下午2:30學生李x曦的鋼琴課堂裏,Boosey & Hawkes出版社出版Narine Haroutiunian編訂The Russian School of Piano Playing 1 Part II第17頁No. 113 D. Levidova: Piece, No. 114 M. Rauchverger: Chinese Song, 和No. 115 Willow這一版部份曲譜突然變為紅光閃閃。全過程維持了數秒鐘。
我當時看到樂譜突然從白底黑字主要變得閃閃生輝的紅光,其餘的顏色一次為粉紅光、一次為橙光與一次為淺灰光。樂譜上的每個音符、符號和字都有絢燦的亮光向我眼睛這個方向射過來約三毫米,光得燦爛,但一點都不刺眼。當時,紙也須然仍是白,但白得雪亮、白得發光,一點亦都不刺眼。閃閃生光的曲譜以兩種情況出現:一是整兩頁(或一頁)曲譜全部泛起紅光(間中一次有粉紅光、橙光或淺灰光),無論我的視線到那裏,全部曲譜都泛起輝光;二是當我一直看下去,曲譜就隨著我的視線所到之處,其附近上下左右的曲譜都變為閃閃的金光,又隨著我的視線的離開,其附近上下左右的曲譜都變回黑體字。以第一種情況佔多數。全過程持續了1-2秒以至十數秒鐘,時間不算長,主要是異象出現得突然,看的時候動了肉眼的視神經線,天目就不能發揮到作用,異象因而就停止。但無論如何,時間都足夠讓我看清楚曲譜在另外空間顯現的情況,景象燦爛奪目得令人瞠目咋舌。上文也提及到,不同空間,物質呈現出來的顏色也各異,樂譜從白底黑字分別變得閃閃生輝的紅光、粉紅光、橙光或淺灰光,本人推斷本人的天目看到了不同空間,顏色也因而改變。
作者多年來通過天目看到這個地球空間的物品在另外空間呈現的狀態,是輝光閃閃的樣子,紀錄下:
在2010年1月15日下午4:00-4:30學生劉x堯的罁琴課堂裏,本人間歇多次見到學生的身型畧有改變,衣着也變了不同顏色,身體發出少許光芒。全過程維持了數秒鐘。
在2011年3月16日下午4:50學生吳x豪的罁琴課堂裏,本人突然分別兩次見到學生正在彈的三角琴的白色琴鍵變了粉紅色,其餘黑色的琴鍵和琴身仍維持黑色,並發出光芒。全過程維持了數秒鐘。
地球這個空間的人、物和事不單只是存在在這個空間,他/它們都同時存在在另外的空間,不過,物體的形態和顏色可能有所不同,又因為人的肉眼的功能不能看到人的肉身散發出來的微量的人體輝光,只有儀器才能偵測到,但通過天目看去另外空間,都能看到一些輝光從人體和物體散發開來,與神佛相比,人體和物體的能量較弱,輝光就只有一點兒。
16)作者經常考慮究竟神傳下來音樂意念是否出自作者個人靈感的創作或真的是上天神佛的啟示,音樂如何區分是從自我或者神佛而來非常依靠個人主觀的判斷。如果神傳下來的是音樂、聲音,作者明顯聽到,而一般人是聽不到的;如果神傳下來的是影像,作者明顯看到,而一般人是看不到的;這兩種情況都容易分辨。如果音樂是以意念的方式來的話,要分辨就更主觀。如果音樂意念是從作者那裡而來,他應該是在思考音樂、創作音樂的狀態中,他的思考、創作思維是活躍的;反之,如果音樂是從神佛那裡來的,他在意念出現前一段長時間應該不是在思考音樂或創作音樂的心理狀態中,他當時會感到意念或者靈感突然、自然在意識中出現,完全不費力就得到,他不需要在思考音樂、根本上不需要做任何事情,音樂就是這樣子來,他會感到意念突然停止,不能預知或控制。在音樂創作之後,作者認為他從未想過創作那類音樂或者可能創作不出那類完美的音樂,音樂不一定艱深或巨大,不過,音樂一定是高尚、偉大、優雅,悅耳,並且超乎個人想像的,令作者讚賞不矣的。在整個過程中,他只需將意念、音樂牢記、無誤的記寫下來,他只是扮演被動的中間人的角色。如果靈感不完整或者作者忘記某部分的音樂,她須運用他的作曲技巧去填補丟失的部分,因為音樂不是出自作曲家本人,要將完美的音樂重寫或重作出來對作曲家來說是一件非常艱難的工作,他創作的方向是怎樣將樂曲創作得最接近他先前聽到的,而不是他認為是最好的。嚴格地說來,神傳音樂不是作者的作品,作者只是位編輯。如果音樂是出自作曲家本人,那麽,作曲家很容易根據自己意思完成創作。這兩類作品的創作過程的性質不同,創作的目的也不同。
17)另一個關於作品是神傳的或者是由作者創作的,亦可以在完成的音樂作品上反映出來。對作者來說,神傳的音樂全部都比較短,作品大多數是一段曲式(one-part form),有時就是作者只能記得那麼長。如果作品純屬個人靈感,他會將一段曲式延伸至三段曲式(ternary form)、將小迴旋曲(rondino)延伸至迴旋曲(rondo);神傳音樂都非常協和,不同的樂器齊聲演奏相同的旋律,旋律用協和的和弦來配上和弦,如果音樂由作者創作,會跟以前學習作曲時一般使用更複雜和不協調的和弦來配,不同樂器又會負責不同的旋律;又會使用更多的低音和弦來代替那兩個頑固低音和弦(ostinato chords)來伴奏;以作者的創作音樂特色,他會使樂曲在旋律、和聲、配樂、曲式上更複雜和變化,在神傳的靈感下,作者寫出了不同風格的音樂,如調性音樂(modal music)、傳統中國音樂、西方的巴洛克風格的音樂、古典時期風格的音樂、佛教禪樂,以及各種各樣的屬靈音樂、管弦樂、歌曲和小提琴音樂;如果音樂是作者所作,他會集中創作教導孩子的鋼琴音樂,他根本抽不到時間去嘗試創作不同風格的樂曲,亦不會創作小提琴音樂。
18)基於作者有很多在「夢」中的神傳音樂經驗,他想進一步討論「夢」的性質。作者除了在夢中看到天神的音樂表演,也看到文藝創作、舞臺劇表演,也夢到啓發人生道理的夢。莫扎特在夢中看到樂譜;有機化學家弗里德里希.凱庫勒(Frederich August Kekulé von Stradonitz, 1829-1869)在夢中看到原子在蛇的行列中跳舞,蛇頭咬着尾巴形成六角形,因而構思到苯(benzene)的六角形分子結構,並呼籲科學家要在夢中學習;奧維爾.萊特(Orville Wright, 1871-1948)和威爾伯.萊特(Wilbur Wright, 1867-1912)兩兄弟夢見自己踩著腳踏車飛翔,然後坐在「小鷹號」(Kitty Hawk)上逆風而上,因而發明了飛機;天文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夢到牛的跳躍而推想出時間是相對的,夢見自己在星光下坐著雪橇從雪坡滑下去而發展出「相對論」(Theory of Relativity);物理學家尼爾斯.波耳(Neils Bohr, 1885-1962)夢見自己坐在太陽上而眾星在他身邊旋轉,因而建構出原子模型。事實上,改變人類生活、文化的偉大發明、發展都有神佛經夢來啓導,只是人不察覺而矣。
我們所有人都做夢。一些夢是黑白的,一些是彩色的;一些是清楚的,一些是模糊的;一些可能是反映出我們的日常生活所發生了事情,一些可能反映出我們的所思所想,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些在睡醒時可能記得清清楚楚,一些可能完全記不起來等等,這些都是夢。一說夢是是人類大腦活動功能的一部分,是人在睡眠時對生活的一種心理反映而產生的影像錯覺、或是對資訊處理時把臨時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時所釋出的一些神經反應而激化了腦的意識形成在大腦的影像。
第二,有一種夢是反映元神、靈魂在另外空間的經歷,是一種「超自然夢境」。當時,人的身體在睡覺中,人的元神、靈魂離體往另外空間做了一些事,雖然那些經歷實在是歷歷在目,但是人只會覺得自己只是在做夢。中國人已早有「靈魂」、「魂飛魄散」、「三魂七魄」、「失魂落魄」、「人鬼殊途、陰陽二路」等傳說或觀念、亦有人的靈魂上了極樂世界、下往地獄的記載;道家認為人有「識神」及「元神」;西方心理學家從「瀕死經驗」的個案中推斷人是有「靈魂」存在的,「靈魂」在人瀕臨死亡的一刻去到另一個空間,並且看到不少另外空間的生命體和景象,心理學界亦有靈魂出竅、上天堂下地獄、前世今生的研究,把這範疇稱為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師父在《轉法輪》中提及到人有「主元神」及一至多個「副元神」,控制及主導人的大腦思想與行為的生命體主要是「主元神」,大腦只不過是「主元神」及「副元神」控制及主導人的肉體思想與行為的一個媒體。依作者理解,「主元神」,即是傳統中國人認為的「靈」、道家認為的「識神」、西方心理學家認為的「靈魂」,一個完整的人是包括「主元神」(「靈魂」、「魂」)、「副元神」(「魄」、「魂魄」)及肉體的,所有元神及靈魂可以在這個世界與在另外空間行事,他們的行事有機會是在人睡眠的時候,那些經歷會反映到大腦中,人就說那是夢。「主元神」可以離體,即「靈魂」可以「出竅」,作者亦有「主元神離體」的經驗。譬如2004年4月27日早上,作者透過天目看見通往另外空間的隧道似的通道,跟著看到自己的眼睛、鼻子、頭部,然之後看到自己離開自己臥在牀上的身體,穿過這個空間去到另一個空間,看到另一個空間的他和太太的生活狀況等等,只要發「回去」一念,元神就回去了,「法輪大法」是正法修煉,所以元神不會回不來而令肉身死去。這種情況,就是人在睡眠中,元神離體去到另外一個空間做了一些事情,當事人清清楚楚的經歷到、明明白白的知道、但又確確實實是在睡覺,人就以為在做夢,而這類夢一定是驚人的真實,嚴格來說,這類夢並不是夢。作者很多次都是在睡眠的時候通過天目看到天神在演奏音樂、或元神離體去到另外空間看到天神在演奏音樂或與天神一起演奏音樂而體會到上天神佛的音樂,經歷反映到大腦中,人好像是在做夢。因為是神佛的世界,所以景象特別真確,景象的色彩特別斑斕,比起觀看現場表演、舞臺劇、高清電視節目、3-D立體電影片還要清晰和富真實感,聲音和音樂一定是明顯清晰、優雅和悅耳的,比聆聽現場音樂會、高質環迴立體聲音響、廣播更傳真度高和立體。
第三,有一些情況是人在睡眠中,其他空間的形象和聲音反映到人的空間場中,人好像是在夢中見到,其實,那個也不能說是夢,是人通過天目和/或天耳通看到和/或聽到反映到人的空間場範圍內的影像和聲音。也是因為是神佛的世界,所以景象特別真確,景象的色彩特別斑斕,比起觀看現場表演、舞臺劇、高清電視節目、3-D立體電影片還要清晰和真實感,聲音和音樂一定是明顯清晰、優雅和悅耳,比聆聽現場音樂會、高質環迴立體聲音響、廣播更傳真度高和立體。
作者有關夢中的神傳經驗是指後兩種的經驗,即:i)人的身體在睡覺中,元神、靈魂離體往另外空間做事;和ii)人在睡眠中通過天目和/或天耳通看到和/或聽到反映到人的空間場範圍內的另外空間的影像和聲音。這兩種情況都是神、佛或至高者有意安排給作者去經歷的,因此,作者認為在睡眠中、從「夢」中觀看到和/或聽到的音樂、樂譜或音樂表演是神傳音樂。
19)有兩件有關作者視力和聽力的有趣事情值得討論一下。
第一件是關於他的視覺。他兩只眼睛大概都有-375度近視,他在「夢」裏觀看景象、看譜都不需要佩戴眼鏡而且看得十分清楚,因為他是透過天目去看,天目是不受肉身的眼睛的好壞所影響的,它是觀看(和聆聽)地球這個空間和另外空間的影像(加上聲音)的一套完美視覺(和聽覺)機制。天目原是人天生的本能,能看清地球這個空間和另外空間的事物,現在認為是人的超自然能力,因為人著重了物質生活、肉體滿足,使人漸漸加強了肉身的能力而喪失了先天的本能,只有通過修煉,返本歸真,天目才能重開。莫扎特也有在睡夢中看見樂譜的經驗,他每晚睡覺的時候都佩戴眼鏡,因為他想在睡夢中看清楚樂譜,由此可見,他是是通過肉眼去看的。
第二件是關於作者的聽覺。雖然他能訓練他的學生發展到絕對音感,但是他本人不擁有穩定和可靠的絕對音感,所以,他的肉耳不能時常聽準音高,不過,透過他的天耳通,他就能完全的聽準。天耳通是聽覺完美的耳朵,能聽清地球這個空間和另外空間的聲音,當然都能聽準任何音高,天耳通是不受肉身的聽覺的好壞所影響,它是聆聽地球這個空間和另外空間的聲音的一套完美聽覺機制,這是人天生的本能,現在認為是人的超自然能力,因為人著重了物質生活、肉體滿足,使人漸漸加強了肉身的能力而喪失了先天的本能,只有通過修煉,返本歸真,天耳通才能重開。這個現象亦解釋了作者當時確實是通過天耳通去聆聽另外空間的聲音。
要修煉,法輪功(又稱法輪大法)是唯一選擇,無千無萬的法輪大法修煉者都有像作者一樣的經驗,能通過天目和天耳通觀看到和聆聽到高層另外空間的景物和聲音,不過,觀看到和聆聽到內容可能不同。
20)當法輪大法小弟子有公開表演的時候,作者都會將一些神傳音樂譜寫成他/她們演奏的樂器曲譜。法輪大法小弟子參加由「香港弱能健全資優兒童音樂家庭」於2007年8月4日在「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舉辦之《香港特殊教育需要、主流、資優兒童、青少年表演藝術匯演2007》有演出,作者將一些神傳音樂譜寫成鋼琴曲給一位六歲女法輪大法小弟子演奏,2007年7月29日早上,那位小弟子在家練習其中一首神傳音樂的時候,看到她自己右手手背上有金黃色、閃閃金光的「真、善、忍」三個字,字下面是《轉法轉》裏面的經文。那位女小弟子已開了天目,她是通過天目看到另外空間的景象,這個異象提供了佐證,側證了那些音樂是神傳音樂,是從天上神佛傳遞過來給作者的。
21)天目與陰陽眼是兩種不同的視覺能力。在母親懷孕後孕育胎兒的時候,主元神跟其他副元神就投進胎兒身上去,胎兒才能成為一個有靈體和肉體完整的人。元神是一個靈體,像其他地球以外空間的生命體一樣,能看穿其他所在或以下空間的事物,當主元神投胎之前,主持生命的神會將主元神不屬於人的能力的部份封鎖著,若人主元神這部份能力未能完全封鎖掉,人就有看穿地球以下層次空間的能力,鬼魂居住的空間是陰間,層次比地球這個空間低,所以,人若這些能力未能完全被封鎖著就能看到鬼魂,這種能看穿陰間的眼睛俗稱陰陽眼。法輪大法(法輪功)修煉是往高層次的正法修煉,天目一開就只會看到高層次空間、神佛世界的美好景象,通常不會像陰陽眼一樣看到低靈的景物,故此,有意修煉法輪大法的人無須擔心,請讀者閱讀《轉法輪》。
II. 神傳音樂作品之分析
基於上述神傳音樂的經驗,作者對神傳下來的作品總結到下列的分析︰
1) 音樂中的音質是最吸引作者注意的一環。作者聽到音質特別美好、細膩、高雅,高尚、純正,有時又屬靈、壯麗和雄偉的,歌曲唱得非常高雅和完美,音樂的情緒掌握得非常透徹,音樂從簡單、輕巧和安靜到壯麗和雄偉等變化都有。這是因為音樂是從神傳下來的,來自比地球這個空間高層次的世界,那裏的物質比地球的物質細膩,所以音樂演奏出來比起地球的就完美得多,再加上是由天神演奏的,效果更是完美無瑕了。
2) 音樂聽起來極其和諧。音樂神傳給作者的從單音音樂的中國音樂到西方的配上西方和聲進行的複音音樂都有,實際上,大多數音樂作者聽到的都是單音齊奏的音樂。即使聽到有配上西方和聲進行的音樂,它們聽起來也十分協和,以致聽起來也好像沒有配上和聲一般,由此可見,神、佛的音樂,相對世人的音樂來說,簡直和諧得極之完美。這個發現令作者注意到為何傳統的中國音樂的器樂合奏曲總是單音齊奏,難道中國以前的作曲家都像作者一樣,聽到從神傳下來的樂曲都是單音齊奏的?前人都是有和神、佛溝通的。16)至於神傳的西方式管弦樂曲,即使樂曲是由多種不同樂器演奏,作者聽起來也是接近單音齊奏(monophony)的效果,似中世紀時期(the Medieval, 400-1450)、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Period, 1400-1600)單音音樂(monophony)的風格,作者認為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的作曲家都像作者一樣,聽到從神傳下來的樂曲都是單音齊奏的,西方的古人都是有和神、佛溝通的。神傳給作者的音樂似乎同時間聽不出有第二聲部、第二旋律部份、或者和聲部份,各種各樣的樂器一起演奏音樂時,聽起來是明顯的協調、平衡和只有簡單的和聲進行;而且,不同的樂器一起演奏時聽起來是統一、一致和彼此圓融的,聽起來好像是只有一種樂器在演奏,沒有一種樂器凸屹出來或者比其他齊奏樂器處於較突出的位置,聲音能成功的混合一起,使它們聽起來只是一種混合了的音色。當多種樂器一起演奏的時候,那總是使作者難於分辨那種聲音是從哪個樂器發出來的。
3) 至於採用對位法(contrapuntal)、模仿性(imitative)創作的樂曲、包含主題(subjects)、副主題(counter-subjects)等的音樂作品,各自的聲部(parts/voices)出現得清晰但並不突顯出來,與其他同時出現的聲部融合一起,聽起來非常和諧。至於附帶伴奏的旋律的樂曲,一類聽起來好像只有旋律沒有伴奏似的,另一類聽起來好像旋律不比伴奏突出,如附阿爾貝提低音伴奏(Alberti Bass accompaniment)、分散和弦伴奏(broken chords accompaniment)、和弦伴奏(solid chords accompaniment)、旋律音形伴奏(melodious figures accompaniment)的旋律,伴奏與旋律都像融和一起,聽起來非常和諧,難怪有時神佛要將伴奏和旋律分開給作者。
4) 神傳下來給作者的樂曲包含各種各樣的音階系統,它們有建基在傳統西方音樂的大調音階的首三個音音階、五個音音階、大調音階、中國五聲音階(the pentatonic scale) 、調式(modes)或者半音音階(chromatic scales)。
5) 神傳下來給作者的音樂部份包括旋律部份、旋律及伴奏同時出現的部份、在歌曲之後才出現的伴奏,繼伴奏之後才出現的旋律、附阿爾貝提低音 (Alberti Bass) 伴奏的旋律、附和弦伴奏的旋律、附分散和弦伴奏的旋律、附旋律音形伴奏的旋律、附副主題的主題、從主題發展至整首音樂的樂曲、兩個頑固低音和弦(ostinato chords)的伴奏、完整音樂、鋼琴音樂、小提琴音樂、西方管弦樂曲、中國管弦樂曲或者歌曲。那些音樂意念或音樂通常會即時和自動被官被作者轉化為唱名(sol-fah names)式的唱音。
6) 神傳下來給作者的音樂通常都是四小節的樂句,一些樂句可能是六小節或者八小節,其他節數的樂句就不多見,單數節數的樂句就更少見,如五小節樂句是四小節樂句加上延長的一小節等,音樂不論長短,從聆聽的角度或是分析的角度來看都非常平衡。通常由四個四小節樂句形成一個樂段,會有一些例外,就是第二或者中間部分可能稍長,成為發展部分,有些旋律可能一直發展下去至十多至二十多小節,形成一個獨立的部分。曲式通常包括是四小節樂句的一段曲式(one part form)、簡單二段曲式(simple binary form)、簡單三段曲式(simple ternary form)、迴旋曲式(rondo form),隨想曲(capriccio),進行曲(march)和歌曲。音樂有時有前奏(introduction)、插段(episode)和/或小尾聲(codetta),或有主題(subject)和副題(counter-subject)的。音樂有時以小曲、進行曲、藝術歌曲或民歌等形式出現。不管神傳音樂採用甚麼結構,音樂聽起來都是平衡的,結構通常都是簡單和有規律的,沒有太多的變化,但十分精彩,令人神往。
7) 神傳下來給作者的音樂的作曲風格是多樣式的,包括西方的中世紀時期(the Medieval, 400-1450)、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Period, 1400-1600)、巴洛克時期(the Baroque Period, 1600-1750)、古典時期(the Classical Period, 1750-1820)、浪漫派時期(the Romantic period, 1800-1900)和傳統西方民族樂曲、傳統中國音樂等風格。作者認為這些時期奠定文化的、具影響力的作曲家都像作者一樣,聽到或看從神傳下來的樂曲,因為有些作曲家都是有和神、佛溝通的經歷,他們甚至有自己親筆寫的書信,講述自己和神溝通的方式和內容,只不過研究學者沒有神傳經驗,以為他們表達的是精神、宗教的情操,如: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andel, 1685-1759)、海頓(Josef Haydn, 1732-1809)、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舒伯特(Franz Seraph Peter Schubert, 1797-1828)、蕭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1810-1849)和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等作曲家,詳情請參閱以下由作者寫的文章:
《我看「全世界華人鋼琴大賽」》:「神傳音樂及西方正統音樂文化之推介」(網址為:<http://hk.myblog.yahoo.com/c.kaylau/article?mid=6>)
“Music from Divine: Analyses of Compositions of Bach, mozart, Beethoven & Chopin” (網址為:<http://hk.myblog.yahoo.com/jw!_AkgOHSRXhwsWDdQQLsQ4w--/article?mid=1>或<http://blog.yahoo.com/_WGKIPSBR3HDCUPD2H4AHSGK3QM/articles/173391>或<http://hk.myblog.yahoo.com/c.kaylau/article?mid=1&prev=3&next=6>)
由此推論,這類人與神、佛的接觸而將天上的音樂文化以地球這空間的特質表現出來成為人類的音樂文化,據作者的分析,這樣的神傳音樂文化大概從有人類文明至浪漫派後期(the Post-Romantic Period)終結、新音樂時期(the Modern Period, the Contemporary Period或the Twentieth Century Music)開始而結束,東西方文化大概都如是,都有神傳文化的痕跡。
8) 神傳下來給作者的音樂包括聖樂和世俗的音樂,一些有標題,一些是抽象的,沒有標題。當神傳音樂傳下來給作者的時候、當作者將神傳音樂默寫、譜寫出來的時候、當作者將神傳音樂配樂的時候、或當作者想起神傳音樂的時候,有時有與樂曲標題有關的意念會出現在作者的腦海中,作者認為是神、佛或至高者點化作者去使用那些意念作為音樂的標題。有時,作者觀賞到神傳音樂的表演、場景,他就將他觀賞到的景象作為標題。音樂的結構、曲式也會表明某些意思,也會為音樂如此取名。
9) 基於作者有關神傳音樂中樂曲的分析,發現天神的音樂和地上的表面上看起來差不多,因此推斷前人也如作者一般有與天神、佛接觸的機會,神、佛就將天上的音樂透過意念感覺、聽覺和視覺三個感官渠道傳遞給作曲家,這類人與神、佛的接觸而將天上的音樂文化以地球這空間的特質表現出來成為人類的音樂文化,據作者的分析,這樣的神傳音樂文化大概從有人類文明至浪漫派後期終結和新音樂時期開始而結束。順帶一提,「神韻晚會」裏表演的管弦樂樂曲或配樂,都是採用西方浪漫派時期的作曲風格來創作的,依作者的個人分析,浪漫派時期的音樂是神傳下來給人最全盛時期的音樂文化,浪漫派時期的音樂風格也是神、佛世界的音樂文化,他們把這類神、佛的音樂搬上舞臺上,讓世人明白神、佛世界的音樂,也是人類音樂文化應走的道路,這會是大會以「神韻」作為藝術團及晚會的名稱的原因之一罷!建議有興趣了解高層空間音樂的讀者可觀看「神韻藝術團」每年一度世界性的巡迴表演「神韻晚會」。以下網絡連結可供參考:《2012全球觀眾分享神韻(精華篇)》(http://www.youtube.com/watch?v=iJEkS2RGQAk)。
10)神傳給作者的音樂分屬靈、屬世兩種,神佛世界的音樂、藝術、文化也是分為屬靈和屬世這兩種,而屬靈的音樂、藝術、文化是神佛文化的主流。屬靈的音樂內容主要是讚美創造整個宇宙和祂們世界之王、萬王之王、眾神之神,其次是讚美祂們世界的主、祂們世界的王、再其次是教化眾神佛的子民認識和讚美創造整個宇宙和創造祂們世界的王、認識和讚美祂們世界的主、祂們世界的王;屬世的音樂、藝術、文化內容主要是作慶典、娛樂、民生、教化等因應神佛的生活需要而創作。神佛自啓導人類文明的開始至近代,有計劃的將音樂傳給人,其他藝術、文化也如此,首要目的也是教化人認識和讚美創造整個宇宙和創造人類世界的神,其次是奠定人類的文化,可稱為神傳文化。建議有興趣了解神傳文化的讀者可觀看「神韻藝術團」每年一度世界性的巡迴表演「神韻晚會」,他們每年的節目都會全部更新,將人類一些神傳文化的故事放上舞臺上。以下網絡連結可供參考:
「神韻舞劇《羿射九日》」<http://zh-tw.shenyunperformingarts.org/learn/article/read/item/ZKZB-tcJx9Q>;
「神韻舞劇《嫦娥奔月》」<http://zh-tw.shenyunperformingarts.org/learn/article/read/item/RcB2FqybCRY>;
「神韻舞劇《劈山救母》<http://zh-tw.shenyunperformingarts.org/learn/article/read/item/OZjsdP-regs/level-one/ZiksLpcpL8A/level-two/YFmht2QjXLI>;和
「神韻舞劇《黃粱一夢》」<http://zh-tw.shenyunperformingarts.org/learn/article/read/item/PeKwjus1zdg>。
至於中國神傳文化的內容,請讀者參考<<新紀元週刊>>第262期封面故事《神韻再現中國神傳文化古風》,網址為:<http://huamenglianyuan.blog.epochtimes.com/article/show?articleid=36167>。
III. 神傳音樂樂器之分析
基於上述神傳音樂的經驗,作者總結到下列的分析︰
1) 神傳音樂好像不是由這個世界的樂器演奏出來似的,例如三角琴(grand piano)、企身鋼琴(upright piano)和小提琴,它們在外形上與在這地球上的看起來完全相同,聽起來聲音也相似,雖然不是一模一樣,否則作者也不能從聲音中分辨得出來,三角琴像今天琴身長的現代三角琴。但是,整體而言,音色就特別美好、精緻、明亮、閃耀和含蓄、不刺耳,因為他們來自比地球更高層次的世界,祂們的一切都是比地球這裏美好。
2) 一些其他樂器,例如鐵片琴 (glockenspiel)、鋼片琴(metallophone)、電顫琴(vibraphone)、木片琴(xylophone)、原始木琴(marimba)、排鐘(bells)、鐘片琴(chime)、古洋琴(dulcimer)和鐘琴(celesta)等敲擊樂器(percussion instruments)與在地球上看到的敲擊樂器的外形有些一樣,有些外形類似、有些完全不同,作者從未見過的,可能有一些民族會有,原始民族或古代的人都是有與神、佛接觸的機會,神、佛可能已將他們的樂器傳給他們。天上的敲擊樂器中,有的拿在手裏、有的放在膝上、有的放在腳架上、有的吊在架上、或有的座在地面上這五種擺放形式。不管神、佛採用哪種樂器,樂器的聲音都是極其優雅和精致的,非常優秀得無與倫比。
3) 小提琴的構造與地上的小提琴相若,但是沒有腮托。祂們拉奏小提琴的姿勢,像地球上的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1610年前之小提家一般,也是將小提琴托在左胸前鎖骨上、用頸骨和下顎頂著提琴,不像今天將小提琴放在左膊上、用面頰骨頂著提琴的腮托;大家都是右手拉弓,左手手指按弦線來决定音高。藉得一提的是天神將小提琴托在左胸前鎖骨上、用頸骨和下顎頂著提琴,左手手指沿弦線上下按弦的時候,小提琴不曾掉下來,可能是天神用左手托起的小提琴的指板畧高於面板,亦可能祂們是神,用意念就可以穩定小提琴在左胸前的位置。在整個演奏小提琴的過程期間,天神都挺直身子、正確地站立著,並且沒有大的演奏動作。有關巴洛克時期小提琴外形及演奏形式請參考以下網絡連結:“Daniel van Aken Playing the Violin”( c.1640) by Frans Hals <http://www.wikipaintings.org/en/frans-hals/daniel-van-aken-playing-the-violin>。
4) 基於作者看到天神演奏的樂器和地上的看起來大同小異,而演奏的方式亦非常雷同,因此推斷前人也如作者一般有與天神、佛接觸的機會,神、佛就將天上的樂器傳授給人,或當時有人看到神佛演奏樂器而模仿,這類人與神佛的接觸而將天上的樂器及音樂文化以地球這空間的特質表現出來成為人類的音樂文化,據作者的分析,這樣的神傳音樂文化大概從有人類文明至浪漫派後期、新音樂開始而結束,東西方文化大概都如是,都有神傳文化的痕跡。到了近代,人類科技進步,普遍否定神的存在,走向無神論,從而使人走入更自我,文化、藝術、音樂等創作就沒有神、佛的因素,只有人的因素,人的文化、藝術、音樂使人自我極端化、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欠缺整體協和,偉大的作品不會產生,當正神、正佛離開了人,不正的神、佛、魔就乘虛而入,神佛的文化、藝術、音樂使人正氣、走向光明,魔的文化、藝術、音樂使人墮落、頹廢、走向黑暗。
IV. 神傳音樂演奏家之分析
1) 作者相信他觀賞、聆聽到的神傳音樂是由天神演奏的,他亦與天神一同演奏過,那些天神生活在比地球這個空間更高層次的世界。那些神傳音樂確實是極富感情、極具表現力和極令人感動的,作者每次聆聽到神傳音樂的時候,他總是被那些音樂震攝著,它們深深的觸動到作者的靈魂深處。作者注意到天神在演奏音樂時只有非常少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和手勢,相對在地球上的演奏家來說,衪們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和手勢簡直少得像沒有一般,衪們的音樂能深深的觸動到作者,很明顯不是以祂們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和手勢去達到那效果,而是透過祂們演奏出的音樂本身的質素。要達到這一效果,作者認為天上的演奏家必須擁有演奏樂器的高深技巧、掌握樂曲的演奏風格、演奏音樂的心、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內在品格、與宇宙真善忍的特質圓融、及虔敬崇拜主神、主佛的心。另外,所有物件,包括樂器,在祂們微觀的空間,是由比地球這個空間更高層次、更微觀的空間的物質製造而成,除了物質的外形更細膩、更完美之外,樂器所發出的聲音也是更優美、更有能量、更能感動聽眾的。再者,衪們的世界的空間、空氣粒子非常微觀,比地球的空間、空氣粒子更微觀、更細膩得多,因此,聲音、音樂透過祂們的空間、空氣粒子傳送的音樂就更清純、清晰、高雅、明亮及含非常高的質素。神傳音樂之所以特別優秀,就是集合了各種優秀特性的總結果,優秀得非筆墨所能形容得了的。
2) 另一項值得一提的是天神演奏音樂的器樂彈奏法。如上所述,祂們不常使用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和手勢去表達音樂,祂們純粹透過音樂本身去感動傾聽者。
關於鋼琴的演奏技巧,天神的雙手手指彎曲,用手指尖彈奏,像地球上的鋼琴家一般,手指穩定的緊貼鍵盤上,即使在彈奏迅速的樂句,祂們的手仍保持穩定、不甚移動似的,祂們的手指亦很明顯的不多上下彈動,祂們的手指只稍郁動,就會有許多快速的音響起來,觸鍵姿勢非常穩定,音樂聽起來就驚人的精緻,平滑、流暢、優美和充滿表現力,祂們的手指很少跳動,神傳下來給作者的音樂有斷奏的不多。在整個彈奏鋼琴的過程中,天神都正規的坐得十分端正,沒有稍大的身體動作和手勢。
關於天神演奏小提琴方面,天神亦不常使用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和手勢去表達,祂們純粹透過音樂本身去感動傾聽者。關於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天神的全部動作都是非常細膩的,拉弓的動作不快不多,祂們輕輕一拉弓,就能演奏出很多音來,一支弓,無須轉弓,已經可以拉出非常多的樂音;天神將小提琴托在左胸前鎖骨上、用頸骨和下顎頂著提琴,使用右手拉弓,左手手指按弦線來决定音高。天神亦是使用左手按弦線來决定音高的,按弦線的動作也不快不多,祂們輕輕一按,就能演奏出很多音來,即使在迅速的樂句,祂們的手仍保持十分穩定、不甚移動似的,祂們的手指動作亦很明顯的不多,但是,演奏出來的音樂特別清晰、乾淨、美麗和極具表現力。在整個演奏小提琴的過程期間,天神都端正的站立著,並且沒有大的動作。
關於天神演奏敲擊樂器的演奏方面,天神亦不常使用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和手勢去表達音樂,祂們純粹透過音樂本身去感動傾聽者。關於敲擊樂器的演奏技巧,天神的全部動作都是非常細微的,即使在音符短速的樂句,祂們的手仍保持十分穩定、不甚移動,但是,敲擊棒就已經能迅速上下左右移動,打出快速的音符,演奏出來的音樂特別清晰、乾淨、閃耀、美麗和極具表現力的,即使敲擊樂器是以敲打來產生聲音,樂音也能敲打得驚人的流暢和連奏,並且音量控制得非常一致。在整個演奏敲擊樂器的過程期間,天神都正確地站立或坐著,並且沒有大的動作。
關於天神演唱方面,天神是用美聲唱法來唱歌的,祂沒有採用民歌、現代民歌或者流行歌曲的歌唱技巧,祂亦不常使用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和手勢去表達音樂,祂們純粹透過歌聲本身去感動傾聽者。祂看來唱得十分輕鬆、完全不費氣力似的,祂沒有多或大的呼吸,但是共鳴的效果極其美好,祂歌唱的聲音流暢、清晰、宏亮、美麗和有表現力得驚人。在整個唱歌和用鋼琴彈奏旋律的過程期間,天神都端坐和正經的唱著歌,沒有大的嘴部動作、呼吸、手部動作和身體動作。
3) 十六世紀或以前的演奏家演奏鍵盤樂器時要求挺直身體,穩坐琴椅上,不前後左右搖擺,手臂垂直放鬆,手部放鬆、穩定,手指彎曲,用手指尖彈奏,手指穩定的緊貼鍵盤上,即使在彈奏迅速的樂句,手指在鍵盤上下彈奏時,手部仍要保持穩定、與鍵盤平衡,不甚擺動,以這種演奏樂器的方式去把音樂演奏至最好,這種演奏的方式比較接近作者觀察到天神演奏樂曲的方式。十六世紀或以前的小提琴家演奏小提琴時是將小提琴托在左胸前鎖骨上、用頸骨、下顎頂著小提琴,比較接近作者觀察到天神演奏樂演的方式。由此觀之,作者推斷當時的部份音樂家也像作者一樣得到神的啓示、神傳意念或甚至看到神的演奏,換言之,他們的音樂、樂器是神傳下來的,是神傳音樂,古時代的演奏家是模仿天神、佛的演奏風格。當然天神演奏樂器的效果遠高於十六世紀和今天的演奏家。有關巴洛克時期小提琴演奏的狀況,請參考以下網絡連結:
“Angel Playing the Violin (c. 1480). Renaissance Art by Melozzo da Forlì (c. 1438-1494). ” (http://www.zazzle.co.uk/angel_playing_the_violin_by_melozzo_da_forli_poster-228062926934418866);
“Oil Painting Masterpieces on Canvas>Guercino Italy 1591 1666>5 St Francis with an Angel Playing Violin Baroque Guercino” (http://www.oilpaintingfactory.com/english/oil-painting-110738.htm);或
“Man playing baroque violin. Engraving by J.C. Weigel (1661-1726) from 'Musikalisches Theatrum. COLOURED VERSION.” ( http://www.gramophoneprints.com/image/374979/man-playing-baroque-violin)”。
另一方面,一般有教養的古代的中、西方人士都講究修養和文化素質,坐要端正,舉趾温文爾雅,一舉一動要慢條斯理,待人接物講禮貌,交談時要和顏悅色,不得疾言厲色,東方人士更有打坐調息等舉措,接近作者觀察到上天神佛的言行舉止,當然天神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更緩、慢、圓、更温文爾雅得多,這類文化才是「神傳文化」,作者推斷古人看到了神佛的交往、舉動而模仿神的高尚文化,或是神佛有意將此文化傳下來給人,奠定人類的文化基礎。可惜的是,這些人類相處禮儀的文化到了近代給魔性化了、給敗壞了,很多現代人舉趾浮躁,性情放縱,指手畫腳的放言高論,動不動就隨口大鬧,言行進退失據,作者看上去就似低靈、魔的言行舉止。有關中國的神傳文化,請登入:<<新紀元週刊>>第212期封面故事《神韻再造中國文化》,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b5/11/2/26/n3181976.htm>。
4) 天神的動作和手勢,相對地球上的人來說,雖然不多、不大,但是出奇的優雅,這是上天神、佛動作和手勢的特質,祂們的表演、舞蹈也如此。譬如舞蹈,祂們表現的是姿勢的優美,並不一定是姿勢的難度,雖然祂們的舞蹈也有一定的難度,但是艱難的動作並非是祂們主要表現的範疇,更不是吸引觀眾的主要範疇,表演的信息、姿勢的優美性才是主要的表現內涵,動作的難度是因應舞蹈、表演的需要而編排進去的。這點和地球這空間的表演有明顯分別,人追求技巧的突破、講求跨越難度、挑戰難度、攀上高峯、突破人類極限等,一場表演,若果沒有急促的樂章、震耳欲聾的音響、艱深的技巧突破、快速的節奏、強勁的動作、震撼的視覺效果、刺激感官的時刻,就不能吸引觀眾,那些元素都不是上天神佛在表演中所追求的。為甚麼神佛表現美而不追求難度呢?因為神佛學習知識、技能並不難,只要那位想學到這類知識、技能的神佛的意念和一位擁有這類知識、技能的神佛的意念聯系上,擁有這類知識、技能的神佛將那個意念傳送過去,那位想學到到這類知識、技能的神佛一接收到就可以把那類知識、技能學到,包括學習到想學到這類知識、技能的天神的層次的優美感,所以一點也不困難;而優美感就截然不同,優美是神佛心性的反應,神佛在自己層次中的優美感祂們一定擁有,但要超越,就要修得更好,一位神佛的心性越高,其優美感、感染力就越強,心性即修養,要靠神佛逐點逐點修煉出來,因此,高尚的優美感、感染力是神佛在表演中、在平常言談舉趾中最令其他神佛讚賞的。建議有興趣了解神佛的舞姿、動作和手勢的特質的讀者可觀看「神韻藝術團」每年一度世界性的巡迴表演「神韻晚會」,在舞蹈的編排上,以作者的個人分析,動作和姿勢應該是參考了神佛、飛天、天使等的優美的舞姿和動作,當然舞者的舞蹈也有一定的難度,將上天神佛的舞蹈領域搬上人類的舞臺上。以下網絡連結可供參考:「神韻藝術團的舞蹈」<http://zh-tw.shenyunperformingarts.org/learn/category/index/level-one/8i28clX-ln4>。
丁. 提供作品演繹方向
從天神完美無瑕、富感染力的音樂演繹來參照,演奏家/演唱家的質素對音樂演奏的效果起了決定性因素。
一位演奏家/演唱家一定要擁有高水準的樂器演奏/演唱技巧,這是對演奏家/演唱家最基本的要求,屬第一層次。第二層次是演奏家/演唱家要把握好作曲家的創作風格、作品特色及背景,這層次仍屬基本層次,仍然是對演奏者/演唱家的初步要求,這些技巧可以從書本及偉大的演奏家/演唱家的錄音或錄像資料中揣摩得到。平日多聆聽高品質的音樂尤為重要。蕭邦被稱為「鋼琴詩人」,意謂他比任何人都了解鋼琴(註一),喬治桑這樣子去描述蕭邦的鋼琴演奏技巧:「他能夠使聽眾的情緒陷入至喜或至憂傷的深淵,因為他的音樂能夠緊抓著人的靈魂」(註二),由此觀之,演奏者/演唱家藉著樂曲彈奏/演唱出的樂音要能夠緊控制著人的情緒、緊抓著人的心靈,這樣才算演繹好樂曲。
第三個層次是演奏家/演唱家要擁有高水準的文化素質,這屬於演奏家/演唱家的內在本質的一部份。研究發現可以將音樂人的細胞蛋白質轉換成古典音樂(Takahashi & Miller, 2007),由此推論當人接觸音樂的時候,人的細胞會「吸收」音樂而建立與音樂融為一體的形象。因此,演奏家/演唱家除了要擁有高水準的樂器的演奏/演唱技巧和音樂知識外,還要對藝術、文學、歷史、哲學、科學等文化有相當的認識,藉此「感染」細胞成為有文化素質的細胞,培養自己成為一個有文化素質的表演家,一個人的文化氣質會通過演奏/演唱不知不覺的流露在音樂中成為音樂的一部份,所以,一位沒有文化修養的器樂演奏家/歌唱家演奏/演唱出來的樂音一定不會美。其實,作曲,或甚至製作樂器等活動亦一樣,一個人的文化氣質亦會通過創作的作品而浸入其中,製作的樂器也如是,樂器製造者除了掌握了製造樂器的技術外,個人的文化氣質亦在樂器製造的過程中不期然的會浸入其中而影響樂器的質素、音色和樂器外形的美感。由此可見,其他如藝術創作、文學創作、產品製造等等都會出現這種情況。
第四個層次是演奏家/演唱家要擁有崇高的個人品德修養,這都屬於演奏家/演唱家的內在本質,都影響到樂曲的演繹水準,難怪有研究發現「音樂就是心智的一面鏡子」(註五十九)。因此,演奏家/演唱家都要培養到上真、上善、上忍的崇高品性,上好的品格才能演奏/演唱出上好的音樂,上好的音樂才能觸動人的心靈深處。演奏/演唱樂曲時,演奏家/演唱家與音樂會「融為一體」,憑「整個人」的心靈去演奏/演唱,「整個人的心靈」就包括了演奏家/演唱家的演奏/演唱技巧、作品的演繹風格、演奏家/演唱家的個人文化修養和心性,所以,一位沒有文化修養和品德修養的器樂演奏家/歌唱家演奏/演唱出來的樂音一定不會美、不會善、而且充滿惡性、罪性,聽進去的人也會被帶動,令聆聽者的文化修養、審美觀念、品德修養、情緒和操守下滑。如此類推,從事所有其他如藝術創作、文學創作、產品製造等等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因此,選擇一場音樂會、一首樂曲、一幅美術作品、一篇文學作品、一件裝飾品、一件傢俬、或甚至任何一件物件,都帶有創作者、演出者、辦事者的特質。
再進一步深入去看,神傳音樂、藝術、文化等作品都有「神傳」的內涵。神傳音樂給人類是要人類體會神佛的存在、感受神佛的偉大、讚美神佛創造宇宙、天地、人類萬物的功德、學習神佛高尚的美德,且要在地上奠定盡善的神傳文化,從而使人不要脫離神佛,且能踏上修煉回天之路。就以神傳音樂為例,依作者的認識,演奏者/演唱者要表達到樂曲的「神萃」。要表達樂曲的「神萃」,就要同化宇宙特性真、善、忍,和神佛一樣栽種出真、善、忍的心靈,還要培養到敬仰神、佛、至尊創造者的心的心境。樂曲演繹出來的「神萃」就應具備神聖、自然、純真、高貴、優雅、宏大等上善上美的特質。若是屬靈的音樂,這層次的表達可以理解;若是屬世的音樂,演奏者、演唱者、創作者都要懷著敬仰神、佛、至高者的慈悲、偉大、善心的心境和感恩之心去演奏、創作。依此推論,所有文化、創作都應如此。這是第個五層次,也就是作者悟到的最高層次。
要衡量譬如說鋼琴演奏家的技術水平、演繹風格的水準不難,這是音樂演奏的表面技巧,包括適合的觸旔(articulation)、音色(tone color)、音量(dynamics)、分句(phrasing)、踏板使用(pedaling) 、表情(expressions)等等。因為音樂是「整個人的心靈」的表現,個人的文化修養、品德行為、敬仰神、佛、至尊創造者的心、與宇宙特性真、善、忍同化程度就尤其重要,是構成音樂品質的一個重要範疇。舉例來說,如果表演者擁有一顆競爭心,表現出的音樂就帶侵略性、挑戰性等信息;如果表演者情緒不穩定,表現出的音樂就帶波動性等信息;如果表演者是易怒的,表現出的音樂就帶雜亂的信息;這類心性不好的演奏家/演唱家演奏/演唱出來的音樂就帶有惡性的內涵,對聆聽者也有惡性的影響。如果表演者擁有一個溫柔的性格,表現出的音樂就帶平和的信息;如果表演者擁有一個向善的心,表現出的音樂就充滿善的信息;如果表演者是有活力的,表現出的音樂就較有動力;這類心性善良的演奏家演奏出來的音樂就帶有善意的內涵,對聆聽者也有善的影響。
如果孩子的演奏/演唱水平高到足以演奏/演唱高技巧的樂曲,依作者的觀察,他們演奏出來的效果甚至比那些成人的鋼琴家好,這是因為兒童具有更單純、更少雜念的心,他/她們較少像成人一樣受複雜的環境、物質的生活和為私的世俗思想污染,他/她們的本質比普通成年人的本質較接近大自然和神佛善良的本質。即使是普通成年人的演奏家/演唱家演奏/演唱出來的音樂被認為是好的,他們的音樂都傾向於是個人的人性化的、世俗化;若是由一個本質充滿業力、惡性、壞思想的成年演奏家/演唱家演奏/演唱出來的音樂,音樂必然是傾向魔性的,連同個人的聲音、語言、表情、手勢都不可避免的包括在內。人們普遍認為一個年輕的演奏家/演唱家很難演奏/演唱出有深度的音樂,因為他/她們只有有限的生活經驗,只有一個經歷豐富人生、或甚至磨難重重人生的成人優秀演奏家/演唱家才可以演奏/演唱出音樂的深度。然而,筆者堅持不同的觀點,優異的演奏/演唱都必須具是神導向性的,一個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刻苦成長的成人演奏家/演唱家無疑會演奏/演唱出充滿人的感情深度的音樂,但因為他/她的內心同時會被世俗的、物質世界的觀念所感染,甚至建立了自私、貪婪、嫉妒、驕傲、奢侈、逸樂等等不良的性格而污染了演奏出來的音樂。但是,一個年輕、年少的演奏家/演唱家,可能有較少後天的世俗的、物質的概念所影響,他/她演奏/演唱出來的音樂反而沒有那麽多個人的人性、私心,更容易接近純真的大自然或宇宙「真、善、忍」的特性,他/她們表演出來的音樂,在這個意義上,更能接近音樂更高的層次和內涵,若然他/她們能進一步修煉心性,以「真、善、忍」為修煉心性的指標,他/她們表演出來的音樂,就最能接近音樂的更高的層次和內涵了。這是作者覺得所有音樂、藝術和文化更有價值的地方。作者認為不獨音樂如是,從事所有其他如藝術創作、文學創作、產品製造等等都如是。如何、為何要修煉心性,讀者可閱讀《轉法輪》,建議讀者要從頭到尾閱讀。要修好心性,就要以宇宙特性「真、善、忍」為指導,修煉「法輪大法」是唯一可行的辦法。。至於神韻的美學,請參考:<<新紀元週刊>>第165期封面故事《神韻美學啟示錄》(網址是:<http://www.epochtimes.com/b5/10/3/27/n2858717.htm>。
戊. 音樂的功能
研究顯示古典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對人、對動植物的影響截然不同。
I. 西方古典音樂的功能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被問及他如何構思出「相對論」時,他這樣回應:「它(相對論)從直覺而來,直覺背後的推動力是音樂,我的發現是音樂知覺的結果」(註五十)。
大量研究指出西方古典音樂能增進腦部功能(Leng & Shaw, 1991; Black, 1997; Schlaug, 2001; Trainor, 2006)和加速左右腦的神經交往(Bever & Chiarello, 1974),提升的範圍包括智能(Blackwell, 2006; Trainor, 2006)、認知、模仿和輪次(Bunt, 1994)、推理和專注(Stratton & Zalanowski, 1984, Bunt, 1974)、文字記憶(Trainor, 2006)、語言(Trainor, 2006; Musacchia et al, 2007)、發聲(Bunt, 1994)、閱讀(Leng, 1985)、數學(Leng, 1985; Trainor, 2006)、視覺空間感(Trainor, 2006)、空間感-推理(Rauscher, Gordon & Katherine, 1995; 林珍如等譯,1999;Brown, 1997)、肢體協調、聽覺接收與眼球肌肉的協調(Richards, 1968)等能力。
兒童藉著音樂聆聽可以額外為腦部增生神經元(Inglish, 2008)、提升智商(Inglish, 2008)、增進學習數學(Armstrong, 1988; Inglish, 2008)、科學和其他主要學校學科及運用知識的能力(Inglish, 2008),提高學生專注力、聽力與閱讀技巧(Roskam, 1979)、文字記憶(Chan, 2003)、學習生字能力(Bygrave, 1995-1996)、算數技巧(Miller, Dorow & Greeter, 1974; Armstrong, 1988)、繪畫與語文創作(Inglish, 2008)、和改善過動行為(Scott, 1970)。孩子接受早期音樂訓練可以提高腦部能力(Leng & Shaw, 1991; Schlaug & Christian, 2001),包括發展比例推理的空間感(Graziano, Peterson & Shaw, 1998)。自幼接受正統音樂訓練的小學生在閱讀(Douglas & Willatts, 1994)、數學、語言、閱讀理解、學習動機及專注力上普遍都得到提高(Morison & Barbara, 1986; Spychiger et al, 1993)。接受了為期七個月至一年音樂密集式訓練課程的小一學生,他們的閱讀程度比其他同班同學高(Hurwitz et al, 1975;Dickson, 1984; Waltrip, 1990)。甚至曾接受音樂胎教的嬰兒,他們的專注力、發聲以至於模仿人聲的能力也較佳(Shelter, 1985)。
參加器樂演奏、樂隊或管弦樂團的學生藉此能增進認知能力(Kuffler, 1980)、專注力、記憶力、視力和聽力(Mueller, 1984)、知覺、視覺能力、想像力和審美觀念(Sinatra, 1986)、手眼協調能力(Wishey, 1980; Mueller, 1984)、腦幹對言語聲音的敏感度(Kraus, 2007),學科積分(Kluball, 2000)和學年總平均分(Horne, 1983)也顯著提高,計有:數學(Friedman, 1959; Anello, 1972; Miller et al., 1983; Maltester, 1986; Roehmann, 1988; Kluball, 2000; Trent, 2000)、英文和社會科學(Anello, 1972)、語文學科(language arts)(Trent, 2000)、閱讀(Friedman, 1959; New York City Board of Education, 1980; Robitaille & O’Neil, 1981; Roehmann, 1988; Catterall, 1997)、語文理解(Carlson, 1985)、寫作(Roehmann, 1988)及科學(Kluball, 2000),加州基本能力測試成績(California Test of Basic skills) (Robitaille & O’Neil, 1981) 與 SAT積分(Catterall, 1997)等公開考試成績也得獲得提高,另外還提升個人的自尊(Sward, 1989)、成就感、鑑賞力、紀律、樂趣、主動參與感和成熟的人際關係(Brown, 1980 & 1985)。Wilson(1989)更強調只有器樂學習能幫助發展人的腦部動覺系統,非其他活動所能代替,要想全面發展人的腦部,音樂絕對需要。
此外,學生學習閱譜能提升閱讀、聆聽、預測、記憶、專注和速讀等能力(Winston, 1982)。教小學生基本節拍的方式來教分數比傳統數學方式來教分數更能使學生100%掌握到分數和數學、科學上的比例觀念(Rauscher, 1999)。
除了上述科學實驗結果,調查亦有類似發現。1981年,在南加州Mission Viejo中學,音樂學生的平均學年總成績為3.59分,非音樂學生的平均學年總成績為2.91分;16%音樂學生的平均學年總成績達4.0分,而只有5%非音樂學生的平均學年總成績達4.0 分(Horn, 1981)。根據College-Bound Seniors National Report (1995), 參與音樂演奏的學生在SAT分數中,文字分數比沒有音樂演奏的多51分,數學分數比沒有音樂演奏的多39分,而演奏經驗超過四年者,文字分數比沒有音樂演奏的多59分,數學分數比沒有音樂演奏的多44分。2001年,參與音樂演奏的學生在SAT分數中,文字分數比沒有音樂演奏的多57分,數學分數比沒有音樂演奏的多41分(College Board, 2001)。2002年,參與音樂演奏的學生在SAT分數中,文字分數比沒有音樂演奏的多57分,數學分數比沒有音樂演奏的多41分;參與音樂聆聽的學生在SAT分數中,文字分數比沒有音樂聆聽的多64分,數學分數比沒有音樂聆聽的多43分(College Board, 2002)。
1976年,紐約城市表演藝術學校(New York City School of Performing Arts)有90%畢業生考進初級大學(Kaufman, 1976)。初級大學中的音樂主科生有66%考進醫學院,而生化學系主科生只有44%;大學音樂主科生在閱讀科上比英文系、生物系、化學系和數學系的主科生考得較佳成績(Wood, 1994)。
調查且發現學生參加學校音樂活動與學生對學業產生高學習動機(Marshall, 1978; Lillemyr, 1983)、考獲優良學業成績(Lillemyr, 1983)、提高個人自覺(Whitwell, 1977)、建立正面自我形象(Marshall, 1978; Lillemyr, 1983)與培養良好個人自尊(Lillemyr, 1983)有高度相關。學生參加學校音樂活動能提高他們的正面的人生觀、正面的個人形象、做事的積極態度、與人共事的合作性、羣體性和訂定目標的能力(Eisner, 1987)。
除了主流學生和成人外,即使是有學習困難的學生或成年人,研究亦發現他們在學習過音樂後,他們的認知能力、協調、語言、專注力和記憶力皆有進步(Bunt & Alberman, 1981, Salmon, 1981 & Sutton, 1995)。弱智兒童可以藉音樂來改善適性及過動行為(Lathom, 1964),年長的弱智病人可以改善到目光專注、專注持久力及發聲(Odell, 1995),嚴重的弱智成人也可以改善對工作的參與感和手部拿放的能力(Oldfield & Adams, 1995)。利用音樂中的旋律與言語中的聲調的「旋律聲調治療」(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可以有效令失語症(aphasia)病人痊癒,恢復他們的說話能力(Belin et al., 1996)。
除了人知性的發展外,音樂對人的行為和情緒都有明顯的影響。大量研究指出西方古典音樂能有效去舒緩人的情緒(Chebat, Gelinas-Chebat & Filiatraut, 1993)及心理壓力(Harrer & Harrer, 1978),令人保持心理平衡(Ridgeway, 1976),使人放鬆9(Standley, 1995),減低焦慮和壓力(Rider, 1987; Knight & Rickard, 2001; Chafin et al, 2004; BMJ, 2005),減低挫敗感,減輕反叛、作對及反社會行為(Steele, 1968; Jorgensen, 1974),並且能調節呼吸、脈搏、血壓和心跳(Harrer & Harrer, 1978;Standley, 1995),舒緩身體不適、痛楚和對死亡的恐懼感(Standley, 1995),治療人的身心協調、情緒及心理問題(Harrer & Harrer, 1978)。在校車內播放音樂也能減少學生在校車內的頑皮行為(McCarty, 1978)。另一方面,音樂可以提升人正面的情緒和決定能力(Crozier, 1997),增強心理衛生與免疫力(Charnetski & Brennan, 1998; Blackwell, 2006), 對心臟病、中風的好轉有幫助(BMJ, 2005),減低在手術室前等候的焦慮(Updike & Charles, 1987), 提增自我形象、社交能力和人際關係(Standley, 1995)。音樂能提升自閉症兒童的情緒發展(Molnar-Szakascs, 2008)。
II. 巴洛克、古典樂派和浪漫派音樂對人的影響
巴洛克音樂能提高人學習外語(McMaster, 2007)、數學和其他主要學科的能力(Inglish, 2008)。每分鐘50至80拍的巴洛克音樂更能令人達致高度專注,慢板巴洛克音樂且能刺激創作力(林珍如等譯,1999)。慢速度一分鐘約55-65拍的巴洛克協奏曲最適宜用作音樂治療,這類音樂能降低血壓、減慢心跳、減低快速的beta腦波6%、增快放鬆的alpha腦波6%,在數分鐘內刺激左右腦協作力,使心智平靜而又能令腦部有更大的能量活動(Menezes, 2000)。人聆聽一分鐘60拍的巴洛克音樂能令人加強心智活動、減慢身體節奏至與音樂同步,從而使人學習得更有效率,用以往一半的時間就能掌握到繪圖技巧、減輕壓力以致令駕車者減低緊張心情、減少人酗酒和抽香煙的習慣(Menezes, 2000)。Lind Institute推廣慢板的巴洛克音樂來讓人鬆弛,以快板的巴洛克音樂激化腦部細胞,使人以最大的能量和生產力去工作、學習、思考和活動(Harvey, 1997)。人聆聽巴洛克音樂一段時間後可以睡得深沉,從而減少睡眠時間(Menezes, 2000)。克里夫蘭聖路家醫院(Cleveland St. Luke Hospital)醫生讓病人聆聽巴洛克音樂,以減少病人服食止痛藥(Menezes, 2000)。古典樂派音樂能增強人的專注力和記憶力(林珍如等譯,1999)。浪漫派音樂能提升人的感官能力和同情心與愛的感悟力(林珍如等譯,1999)。
巴赫音樂能刺激人腦部功能、增進學習能力、創作力和專注力(林珍如等譯,1999; Sarkamo, 2008)、穩定情緒(Sarkamo, 2008),並帶給人高尚的情操和對神的敬仰(林珍如等譯,1999)。George Lozanov博士採用一分鐘60拍包括巴赫的巴洛克音樂來增進聽覺記憶力,改善記憶力最低達25%(Lozanov, 2008)。
莫扎特的音樂能增進人智能發展、改善人的認知能力(Shaw, 2000; Hughes, 2001; Jausovec et al, 2004, 2006; Lahiri, 2007)、記憶力(林珍如等譯,1999)、專注力(林珍如等譯,1999;Ho et al, 2007; Zhu et al, 2008)、視覺腦部活動(Norbert & Habe, 2004)及空間—時間推理能力(Rauscher et al, 1993; Rauscher et al, 1995; Wilson & Brown, 1997; Johnson et al, 1998; Jausovec et al, 2007)。George Lozanov博士採用一分鐘60拍包括巴赫在內的巴洛克及莫扎特的音樂來活化學生的左右腦,以刺激學生學習外語的能力,一天能學習到近1000個字或片語,記憶率達92%,30天內就成功地使學生增進學習效率85-100%,四年後仍記憶到近100%(O’Donnell, 1999)。
貝多芬的音樂能刺激人的腦細胞發展,增強左右腦互動功能(Azar, 2008)。聆聽了三個月貝多芬音樂的早期中風病人在文字記憶上達60%的進步、17%的專注力改善,聆聽有聲書本在文字記憶上得18%的進步、甚麼也沒有聽的有29%的進步,聆聽貝多芬音樂對活化腦細胞、腦細胞重新生長神經纖維網絡、以及人的認知能力和防止負面情緒都有裨益(Sarkamo, 2008)。
蕭邦的音樂增進人的感官能力和同情心與愛的感悟力(林珍如等譯,1999)。
莫扎特、巴哈、貝多芬和蕭邦的音樂都能令癲癇症病人減少發作(Hughes, 2002; Lahiri & Duncan, 2007)。貝多芬、巴哈、莫扎特和蕭邦的音樂比時代曲、搖滾樂更能令水結出完美的結晶(長安靜美譯,2002、2004)。
III. 西方古典音樂對動植物的影響
Maya Pines讓實驗室的動物聽了巴洛克音樂,牠們減慢腦波和身體的節奏,從而加倍了牠們的學習速度(Menezes, 2008)。聽了搖滾樂的植物生長得非常高,但不健康,枝葉低垂,伸延遠離音樂,甚至16天內就死去;植物則較喜歡巴赫的音樂(Retallack, 1973)。母鷄聽了古典音樂會多生一些鷄蛋,乳牛生產多一些牛乳,麥子長得更快,老鼠走完隧道選擇去播放巴赫音樂的音樂盒而不選擇去播放搖滾音樂的音樂盒(O’Donnell, 1999)。聽了莫扎特鋼琴奏鳴曲K.448的老鼠比聽了微毛抽象派音樂、白噪音或沒有聽任何聲音的老鼠較快和以較少錯誤去完成走迷宮(Rauscher, 2007)。聽了搖滾樂的老鼠自相殘殺,而聽莫扎特音樂的老鼠則沒有這樣做;聽了搖滾樂的老鼠在走迷宮的測試中比原來多用了20分鐘來完成後期測試,沒有聽任何音樂的老鼠少用了5分鐘,而聽莫扎特音樂的老鼠則更少用了8.5分鐘(Merrill, 2008)。
IV. 非正統音樂的負面影響
反過來說,「非正統」的文化會帶來人心的敗壞,對成長起負面影響(Brown & Hendee, 1993)。有很多研究指出流行曲或搖滾樂會「擾亂大腦運作、使人學習效率下降、思考能力減退、(精神)緊張、(做事)容易犯錯」(註五十一),又會打亂身體的自然節奏,令心靈空虛和有反社會(Roe, 1985 & 1987)、反叛(Bleich, Zillmann & Weaver, 1991; Robinson, Weaver & Zillmann, 1996)、反道德、反社會行為與傾向接受暴力(Hansen & Hansen, 1990),追求感觀刺激(Zuckerman, 1979; Dollinger, 1993),向學心較差與容易接受暴力(Johnson, Jackson & Gatto, 1995),容易濫用藥物(King, 1988; Arnett, 1911),引致學校成績低落、學校行為問題、性行為增多、吸毒、酗酒與被逮捕次數增多(Took & Weiss, 1994),且有危險駕駛、進行不負責任性行為和高賣(Arnett, 1991)等行為,衝擊著正統音樂對人、社會及整個世界走向和諧、美好的價值觀。
V.音樂的影響之理據
同時是音樂,但有些音樂對人、動植物和環境的影響是正面的,有些效果就適得其反,原因安在呢?
古典音樂,如巴洛克時期、古典樂派和浪漫派時期之音樂對人、動植物和環境的正面影響最巨大,因為那些時期、那些重要的、奠定音樂文化基礎的作曲家創作的樂曲是傾向悅耳的旋律、平衡的樂句、和諧的和聲及與大自然協和的效果,普遍也都含和諧、優雅、高尚的品質;各類神傳藝術、神傳文學、神傳文化亦如斯。另一方面,現代音樂追求的是自創的音階系統、和聲組合、強烈而突變的音量、無形的曲式、樂音色彩等個人喜好的作曲法則,故此,樂曲包含無調性、不規則的旋律、不對稱的樂句、不平衡的曲式、不規則的音量、不和諧的和聲及與不協和的效果等因素,普遍都欠缺和諧、優雅、高尚的品質,因此,音樂對人、動植物和環境的正面影響很微、或甚至產生負面的影響。至於流行音樂、搖滾樂更是一味的追求音響上的強勁、各聲部各自的吵鬧、節奏的跳動感、歌唱聲的嘈雜、聽覺上的官能刺激,普遍也都欠缺和諧、優雅、高尚的品質,因此,音樂對人、動植物和環境就有負面的影響。
若從靈界去解釋,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樂派和浪漫派時期等古典音樂是神傳音樂,是上層空間的神靈的音樂,是充滿正能量的,所以對人、對動植物的影響是正面的;各類神傳藝術、神傳文學、神傳文化亦如斯。現代音樂是人通過自己意念或是受魔所影響去創作的,音樂對人、動植物和環境的正面影響很微、或甚至產生負面的影響。至於那些追求嘈雜、聽覺上的官能刺激的流行音樂、搖滾樂都是人受魔影響而創作的魔性音樂,對人、動植物和環境當然有負面的影響,因為音樂是從比地球這個空間更低層次的空間而來;各類魔性藝術、魔性文學、魔性文化亦如斯。。
神、魔、鬼並非精神上、哲學上或是人類憑空想像的東西,而是和人一樣實實在在、真實存在的生命體,只不過他們生存在地球以外的另一些空間中,神的空間比地球的這個空間高,在宇宙中佔大多數空間,宗教稱神居住的地方叫天堂、佛居住的地方叫世界,這個宇宙有一定數量、但多至數不勝數的空間、天堂、世界和居住在天堂、世界裏的神、佛、法王、天王、天將、天軍、天使、眾生、子民,祂們的空間的組成粒子比地球的粒子(即份子)精細,所以祂們的一切事物都比人間的美好,神佛的心都是比人的心地更符合「真、善、忍」的,所以祂們的音樂都是與人有益的。
負面影響人心的魔居住在比人的空間稍低,在宇宙中佔小量空間,他們的數量比神佛少很多,但比人類多得多,他們的空間的組成粒子比地球的粒子(即份子)粗糙,所以他們的空間比地球這層空間黑暗,一切事物都比人間的醜惡,魔的心都是比人的心地差、更遠離「真、善、忍」。譬如:在魔界中,魔的樣貌彼此看起來是端正娟秀的,但在人間,人看他們是面目猙獰、醜陋無比的;在魔界中,彼此間閒談,他們互相聽起來是温柔的,但在人間,人聽起來是嘈吵喧鬧的;在魔界中,魔的一舉一動他們彼此看起來是溫文爾雅的,但在人間,人看起來是粗暴野蠻的。因為魔是生存在比人間更低的層次,所以他們的物質比地球的差,道德觀念比人間的低,魔性是充滿自私、貪婪、欺詐、淫亂、戾氣、粗暴、掠奪、殘殺等惡行;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強者統治弱者,是他們的世界的統治法則。人在鬧情緒的時候大吵大鬧、我們叫魔性大發,魔根本就是這樣子,彼此和洽相處在世人看來就像大吵大鬧;在舞臺上,歌星大叫大嚷的勁歌熱舞,舞蹈員撑手撑腳的舞動着身體,配合着灰蒙蒙、黑壓壓、藍靛靛、紫灰灰、黄霉霉、褐矓矓、暗沈沈的舞臺背景和燈光,就是魔的歌聲、魔的呼聲、魔的說話聲、魔的動作、魔的姿態、魔界的光影色彩;表演者、舞者誘惑的表情、野艷的眼神、撩人的動作、揉擺的蛇腰、摟動的臀姿,世人說妖艷、妖野,的的確確是妖的姿態,妖就是這樣子的;以前衛自居的年青人,剪一個punk頭,染了一頭紫紫藍藍的頭髮,穿著一身奇裝異服,佩戴奇形怪狀的飾物,十足十是妖、魔的裝扮,架上一副黑超墨鏡,看出去是灰黑欠缺色彩的世界,分明是妖魔看到他們自己的世界一般,妖、魔的世界又真的是那樣個式樣的。
至於音樂方面,以人的角度來看,魔崇尚的是肉體和官能的刺激,如強烈而突變的音量、隨意無定形的曲式、無調性、不規則的旋律、不對稱的樂句、不平衡的曲式、不規則的音量、不和諧的和聲,因此,音樂對人、動植物和環境的正面影響很微、或甚至產生負面的影響,但是這類音樂對魔來說是和諧和優雅的,為甚麼對一些人來說還是美好的,因為人對美的文化已拉低至魔的文化水平而不自知。至於流行音樂、更符合魔崇尚肉體和官能刺激的要求,流行音樂、搖滾樂更是一味的追求音響上的強勁、節奏的跳動感、器樂聲與歌唱聲的嘈雜、聽覺上的官能刺激,普遍都欠缺和諧、優雅、高尚的品質,因此,音樂對人、動植物和環境就有負面的影響,但是這類音樂對魔來說是動聽、舒服、充滿美感的,不過,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動聽、美好的,因為人對美的文化已拉低至魔的文化水平而不自知。
那些全都是低層空間生活的低靈的東西,為甚麼人會十足十去模仿妖魔的事物和言行,因為當人離開了神佛,妖魔就乘虛而入,侵佔了人的思想,從而影響了人的行徑,人也變得像妖魔一樣的低俗、頹廢和敗壞了。
魔界的社會觀可以用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進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見於1859年《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一書)來概括,他以低層次的魔界的社會文化來套在人類的文化中,這套觀念當然是錯的,以「進化論」來抗衡當時西方社會普遍接受的「創造論」,不相信神創造天地萬物,更是錯中之錯,魔是反對神佛的,而事實上,整個神佛道和三界中的仙界、銀河系、外星人、魔界、鬼道、地獄等世界及所有生命體都是由上層宇宙的神佛或至尊至高的神佛所創造的,可見魔能控制人的思想,這是人魔性的另一例子。
同一情況,神的空間比地球的這個空間高,他們的空間的組成粒子比地球的粒子(即份子)精細,所以祂們的空間比地球這層空間光明,一切事物都比人間的美好,神佛的心都是比人的心地善良、更接近「真、善、忍」。換句話說,人間比神的世界黑暗,人間一切事物都比神佛的空間醜惡,人的心都是比神的差、更遠離「真、善、忍」,這就是這個宇宙各個層次的世界的分別。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動一靜、一心一意、一分一秒都受到另外空間的神佛妖魔的影響。人的正念起,神佛的意念就會傳入人的大腦意識中,從而加強人的善行;若人的惡念生,神佛就會離人而去,妖魔的意念就會乘勢而傳入人的大腦意識中,加強人的惡行。古語說:學壞容易學好難。學好,人要約束自己意欲行為,要攀上層次,要有神佛照顧,神佛不一定理會,所以困難;學壞、人只要放縱自己意欲行為,是掉層次,魔一定會幫助,所以容易。由此觀之,人的一念一行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行為,受著宇宙間種種因素的影響,因此人的念一定要正,否則,妖魔就會乘虛而入。這就不難解釋到為何神傳音樂、神傳文化是對人有益處的,而非神傳音樂、神傳文化,即魔性音樂、文化都是把人拉低至他們的層次,從而使人敗壞或甚至滅亡哩!
當一個作曲家創作一首音樂作品時,作曲家的創作水準、風格、個人文化修養和品德心性、樂曲的內涵和神萃等等信息都會儲存在那一首音樂作品裏,因為當一位作曲家去創作一首音樂作品時,一定是整個人的大腦、細胞與心靈一起去創作。選擇一首音樂作品去練習、演奏或演唱,演奏/演唱者除了要考慮自己個人喜好外,還要考慮作品的創作水準、風格、更要考慮作曲家的個人文化修養和品德心性、樂曲的內涵和神萃等等因素,因為當一位演奏者/演唱者練習、演奏或演唱那一首樂曲時,那一首樂曲所蘊藏著作曲家的創作水準、風格、個人文化修養和品德心性、樂曲的內涵和神萃等等信息就會不期然的傳送到演奏/演唱者與及在旁的聆聽者的大腦、細胞與心靈裏,從而影響演奏/演唱者與及在旁的聆聽者。當樂曲要製作鐳射唱片時,一眾製作人員的個人文化修養和品德心性等等信息就會自然的傳送到製成品中。如斯類推,當一個人選擇聆聽一首音樂作品時,除了要考慮自己個人喜好外,還要考慮作曲家的創作水準、風格、個人文化修養和品德心性、樂曲的內涵和神萃等等因素和演奏/演唱者的演繹風格、演奏家/演唱家的個人文化修養和品德心性、樂曲的內涵和神萃等等因素;當演奏/演唱者演奏/演唱樂曲時,演奏家/演唱家一定是「整個人」的大腦、細胞與心靈一起去演奏/演唱,與音樂「融為一體」,演奏家/演唱家的演奏/演唱技巧、作品的演繹風格、演奏家/演唱家的個人文化修養和品德心性、樂曲的內涵和神萃等等信息會透過樂曲不期然的傳送到聆聽者的大腦、細胞與心靈裏,從而影響聆聽者,因此聆聽者要小心選擇作品和演奏/演唱者,其次就是製作人員的文化修養和品德心性。其他如藝術創作、文學創作、產品製造等等都如是。由是觀之,世風日下、道德敗壞、是由個人、團體以至牽動整個社會而成。
已. 作者之任務
在作者開始將神傳音樂逐一記寫下來和撰寫文章公開推廣神傳音樂、神傳文化的期間,他陸陸逐逐接收到更多從神傳下來的音樂。他推想是神、佛或至高者有意將神傳音樂、神傳文化的概念傳給他、擴大他對天上音樂、文化的視野,以便豐富他對神傳音樂、神傳文化的認識,使文章和講座更具說服力。音樂、藝術、文化走到今天普遍上已非常個人化或甚至魔性化了,令人墮落和敗壞,是要提高的時候了,包括人的心性、意念、行為和文化,使文化再重新提升上來。由此觀之,他感覺到他是被神、佛或至高者選來擔任做這個推廣神傳音樂、神傳文化的工作的人。
2013年1月13日清晨約六時,作者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老人家,他苦心孤詣的去醃製了兩罌泡菜。第一罌醃了一年,作者打開一吃,味道很好,其他人就是不欣賞它。作者打開第二罌,醃了兩年,他一試味道,簡直無與倫比,其他人也就是不欣賞。我一面吃著泡菜,一面聽著雄偉的以銅管樂器為主的管弦樂,我告訴老伯伯說:「第二罌的泡菜比第一罌的更好,聽了這些雄壯的音樂,更年年益壽,長生不老。」
我一覺醒來,是早上八時,想了約20分鐘,才發覺那音樂是神傳音樂,因不留意,一點也記不起來。
早上8:30,向太太提起才悟到:
1. 既然作者不記起音樂的內容,應該是神彿不要他記得,他悟到神佛要他留意神傳音樂的目的,神傳音樂乃有益於人的音樂,雖然神傳文化、神傳音樂、神傳藝術這類觀念未被當今世人接受,作者認為他有責任向世人廣傳神傳訊息。
2. 要令人「年年益壽,長生不老」,就要去看C表演的「神韻晚會」,那是將神、佛的天國世界、神傳文化、神傳音樂搬上人類舞臺的表演,觀賞過「神韻晚會」後的人「更年年益壽,長生不老」。作者悟到神佛建議他將協助推廣「神韻晚會」。有關「神韻晚會」,請登入下列網站:「神韻藝術團全球巡迴演出」<http://www.ntdtv.com/xtr/b5/prog668.html>。
庚. 開辦講座
作者過往數十年來都有從事音樂教育及治療、鋼琴教學、主流及特殊教育等範疇的研究及工作,並在香港及海外的音樂、主流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學、語文教育等會議、講座中主講。自修煉法輪大法以來,作者進行了一些有關優曇婆羅花和神傳音樂文化的研究,至今也有一些體會,希望能在各地主講一系列有關優曇婆羅花、神傳音樂文化、鋼琴教育、絕對音感訓練、音樂教育、幼兒教育、和特殊需要兒童/成人教育。講座可以用廣東話、普通話或英語進行。作者亦可以承擔租場地、宣傳等開辦講座的開支。程序包括:1)主題講座;2)法輪大法簡介;3)五套功法練習。若有來賓願意進一步了解法輪大法,會轉介往當地法輪大法修煉者繼續跟進。若任何人士,包括法輪大法修煉者,能協助或轉介往承辦講座的團體的話,請電郵至lauchiukay@netvigator.com或skype lau20080404聯絡劉博士。謝謝!
辛. 尾聲
作者建立了這樣的宇宙觀,簡單說來,整個浩瀚的宇宙分為「神佛界」和「三界」。
「神佛界」多得無計其數,差不多充斥整個宇宙,「神佛界」的宇宙分為無千無萬的層次。2011年5月7日凌晨,作者還在睡夢中,元神離體往天上衝,直衝上層層層層的宇宙,可能一秒已衝上幾層的宇宙,快得看不見層層宇宙內的空間的景物,就這樣維持數十分鐘,還未衝完,元神回來了,人也從睡夢中醒過來了,可見神佛世界的層次多得數不勝數,每個層次都有著無千無萬的獨立空間。神居住的空間稱為「天堂」(Heavens)或「天國」(Heavenly Kingdom),在「天國」裏住滿了富有神性的子民,每一個「天國」都由一位「主」(Lord)用慈悲(mercy)來統治著子民,「主」也擔任著用「道」(Logos)來教化祂們的眾生,協助「主」統治「天國」的有「天軍」,協助「主」做事的有「天使」(angels);佛居住的空間稱為「世界」,在「世界」裏住滿了富有佛性的子民,每一個「世界」由一位「法王」用慈悲來統治著眾生,「法王」也擔任著用「法」(Laws)來教化祂們的眾生,協助「法王」統治的有「天將」、「天兵」。神佛居住的層次越高,神佛的力量越強,世界愈美。所有在「天上」空間的生命都享有永生的福樂。符合宇宙特性「真、善、忍」的神佛叫「神」(Gods)、「佛」(Buddhas)或「道」(Daos),是正的生命,遠離宇宙特性「真、善、忍」的神佛叫「天魔」,是負的生命。本文所提到的至尊者是在宇宙之外的一位至高無上的神佛。天上的「神」、「佛」或「道」都能影響人類思維、文化、創造和發展等走向正的方向,「天魔」(Divine Devils)就能影響人類思維、文化、創造和發展等走向負的方向。
「神佛界」以下是「三界」,「三界」分為「天、地、人」三個層次的空間,即「天上」、「地下」和「地上」三個小層次,各自都有多個不同的空間,「三界」只佔整個宇宙的一小點。在「天上」居住的是「天人」、「仙」或「仙人」,比地球這個空間的層次稍高;在「地上」地球這個空間居住的是「人類」,在「地上」其他空間居住的是「外星人」;在「地下」的空間(又稱「冥界」、「陰間」)有「魔界」、「中陰間」、「鬼道」、「靈界」(「低靈界」)和「地獄」(地府)(hell),比地球這個空間的層次低,都是低靈生活的空間;「魔界」是「魔」(demons)居住的空間;「中陰間」、「鬼道」是人的主元神在人肉身死後離去往地府被判官審判的過度生活的空間;「靈界」(「低靈界」)是「低靈」(evil spirits)等生命體居住的空間;「地獄」是人的「主元神」(或稱「靈魂」、「主意識」)在人肉身死後離去往地府被判官審判後服刑消去罪業的空間,或天人、魔、低靈犯罪後往地府被判官審判後服刑消去罪業的空間,元神、靈服刑消去罪業後會按其心性、福德等因素發往不同層次的空間當該世界的眾生。若元神、靈的心性、福德極高,可被送往「神佛界」當「子民」、其次是往「天界」當「天人」,或再其次來世上輪迴當人、動物、植物或物體;若元神、靈的心性、福德低,會被送往「靈界」(「低靈界」)、「魔界」當「子民」;若元神、靈的心性、福德低、且罪孽深重,會被送往「地獄」之最低層地獄「無間地獄」受永生的痛苦,永不超生,不能再在宇宙的任何空間生活,除了在「無間地獄」之外;若元神、靈的心性非常低、福德全無、且罪孽深重,會被送往「地獄」入「無生之門」受死,屆時元神、靈將受永死之刑,即形神全滅,這個宇宙從此再沒有這個生命的存在,是宇宙中最殘酷、痛苦的刑罰。「魔」、「鬼」、「低靈」能影響人類思維、文化、創造和發展走向負面的方向。
復興神傳音樂、神傳藝術、神傳文化是現代人、現代文化必須走的路、神傳文化才是人的正統文化、主流文化,使人、社會及世界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帶給人們身心靈健康和美好的生活。建議有興趣了解神傳文化的讀者可觀看「神韻藝術團」每年一度世界性的巡迴表演「神韻晚會」,他們每年的節目都會全部更新,將人類一些神傳文化的故事放上舞臺上,將神、佛的天國世界或地球以外的另外空間的景象帶到舞臺上。以下連結可供參考:Shen Yun Performing Arts (http://www.shenyunperformingarts.org/)。
相信神佛的存在是另一關鍵,只有相信神佛的存在才會有向善的心,才會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些真理。《轉法輪》中其中一點是點出宇宙的特性是「真、善、忍」,是人修煉心性、提升道德、價值標準的指標,天人合一,才能反本歸真,走上回天的道路上去,修煉法輪大法是唯一法門。
作者自2002年5月在英國曼徹斯特開始修煉法輪功。從《轉法輪》知悉,「法輪功」(又稱「法輪大法」)以「真、善、忍」為指導,是往高層次上的修煉,屬於性命雙修功法,既修心性,又修命,能使身體達到無病狀態。自2003年開了天耳通和天目,《轉法輪》提及修煉後會開天目、有遙視、天耳通、宿命通等功能,我煉了法輪功之後,也一一體會到,我能看到世界其他地方的景物,看到其他空間的事物,聽到其他空間的音樂和生命體的說話聲,這些功能根據《轉法輪》所講,其實是人的本能,因為人都迷失在這個物質世界,這些本能也跟著消失,只要大家修煉法輪功,反本歸真,不執著於物質世界,這些本能也自然回復。十年前,作者和太太開辦的音樂及教養中心開始訓練學生「隔牆看物」和「他心通」等功能,有兩三個學員成功做到,當準備廣泛推動時,他們已接觸到法輪功,若修煉法輪功,則人人自然重獲這些本能,孩子修煉就更容易得到,我們也就放棄了這個計劃。這些功能的出現、清理身體的經驗及心性提高的體會令我感受到法輪功是一套正法修煉,應該傳到世界上每一個人,期望每一個人都能修煉法輪功。《轉法輪》是引領世人上天的一把梯子,建議讀者看完本文後從頭至尾、順序去閱讀,你可能也會像筆者一樣,發現《轉法輪》是一本令人茅塞頓開的天書。
作者所見、所聞、所悟、所行、所寫的都受他的修煉層次影響,即所有他聆聽到、觀看到另外空間的音樂、聲音、言談和景象都受到個人修煉層次影響,人修煉層次越高,人聆聽到、觀看到另外空間的聲音、言談和景象就越高,作者聆聽到、觀看到另外空間的音樂,聲音、言談和景象就只能侷限於他的所在和以下的層次,這是指宇宙的縱向空間;另一方面,宇宙非常廣濶,神佛或至高者要將另外空間的聲音、言談和景象反映到作者的空間場內,作者才能聆聽到和觀看到,所以作者所聆聽到和觀看到的音樂、聲音、言談和景象都只侷限於他個人有關的空間,並非在他修煉層所在和以下的層次的所有空間,這是指宇宙的橫向空間。作者承認他對宇宙、神傳音樂、神傳文化仍然是像矇了眼睛摸大象一樣,非常片面和有侷限性,或甚至於有誤,本文只能說是屬拋磚引玉之作。
「神韻藝術團」每年一度世界性的巡迴表演「神韻晚會」將人類一些神傳文化的故事搬上舞臺上,更會將神、佛的天國世界或地球以外的另外空間的景象帶到舞臺上,你可能也會像筆者一樣,發現「神韻晚會」是一個超水準的演出、超乎人能想像出來的演出。
最後,筆者在撰寫本文的時候,盡量以客觀的態度來書寫;若遇到有爭議和模糊不清的地方,就盡量查找清楚方才下定論。因本文大量涉及作者的個人經驗及觀點,筆者都盡量仔細去反覆推敲,盡量以筆者的所知,務求將事件、論據以個人理解最真的一面來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若本文仍有甚麽錯漏,煩請讀者不吝指正。謝謝!
註釋
一. (註五十)原文為 “It occurred to me by intuition, and music wa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at intuition. My discovery was the result of musical perception.” 引自A series of Info-Beliefs about “the Power of Music in Shaping our Children’s Lives”,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Music Literacy Research Materials.
二. (註五十一)謝家安《開啓您的智慧》第97-98頁中提及Steven Halpern的研 究。
參考書目
1. Anello, J. A. A. (1972). 1972: Anello, J. A. A. comparis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between instrumental music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1971-1972.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Retrieved 2007 Classic for Kids Foundation from〈http://www.classicforkids.org/?page=musicresearch〉.
2. Armstrong, T. (1988). Music for minors. Parenting, April, 8-11.
3. Arnett, J. (1991). Heavy metal music and reckless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6), 573-592.
4. Azar, Beth (2008). Musical studies provide clues to brain functions. APA Monitor site b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Retrieved 〈http://www.productivitybooster.com/music_ref.htm〉.
5. Ballasch, Sandy; Bellomy, Christine & Fitzerald, Grace (1992). Exhibitions-Wolfgang Amadeus Mozart: 200 Years After. Retrieved November 1991-January 1992 from 〈http://www.lib.uiowa.edu/exhibits/friends/mozart.html〉.
6. Belin, Pascal et al. (1966). Neurology, 47, 1504-1511. Available at: Melodic Therapy changes brain activation and promotes language recovery after brain damage, from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Music Literacy Research Materials.
7. Bever, T. G. and Chiarello, R. (1974). Cerebral dominance in musicians and non-musicians, Science, 185, 537-539.
8. Black, Susan (1997). The musical mind. The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 January, 20-22.
9.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6, June 22). Music thought to enhance intelligence, mental health and immune system. ScienceDaily. Retrieved August 11, 2008,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6/06/060622172738.htm〉.
10. Bleich, S.; Zillman, D. and Weaver, J. (1991). Enjoyment and consumption of defiant rock music as a function of adolescent rebelliousnes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35(3), 351-366.
11. BMJ Specialty Journals (2005, October 5). Musical training might be good for the heart, ScienceDaily. Retrieved August 11, 2008,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5/10/051005075700.htm〉.
12. Brest, Paul (2007). Music re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 ://www.classicsforkids.org/?page=musicresearch〉.
13. Brown, E. F. & Hendee, W. R. (1989). Adolescents and their music: Insights into the health of adolescen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62(12), 1659-1667.
14. Brown, Joseph D. (1980). Identifying Problems Facing the School Band Movement. Elkhart: Gemeinhardt Co. Inc.
15. Brown, Joseph D. (1985).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Music Educators. Elkhart: Gemeinhardt Co. Inc.
16. Bryan, T.; Sullivan-Burstein, K. & Mathur, S. (1998). The influence of affect on social-information processing.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1, 418-426.
17. Bunt & Alberman (1981). The Role of music therapy with handicapped children in a London district – A pilo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12, 2.
18. Bygrave, P. L. (1995-1996). Development of receptive vocabulary skills through exposure to music.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127, winter, 28-34.
19. Carlson, James (1985). The President’s Letter, Gopher Music Notes, 41, February, 3.
20. Catterall, James (1997). In: That Playing an Instrument can Improve Your Child’s Grades & Test Scores? from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Music Literacy.
21. Chafin, S.; Roy, M.; Gerin, W. & Christenfield, N. (2004). Music can facilitate blood pressure recovery from stress.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9, 393-403.
22. Chan, Agnes S. (2003). Music instruction aids verbal memory.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2003, July 29). ScienceDaily. Retrieved August 11, 2008,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3/07/030729080020.htm〉.
23. Charnetski, C. F. & Brennan, F. X. Jr. (1998). Effect of music and auditory stimuli on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IgA). Perceptual Motor Skills, 87, 1163-1170.
24. Chebat, J-C.; Gelinas-Chebat, C. and Filiatrault, P. (1993). Interactive effects of musical and visual cues on time perception: An application to waiting lines in bank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7, 995-1020.
50. College Board, the (2001). Profile of SAT and achievement test takers, compiled by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Available at: Music students perform better on thei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SAT’s)! from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Music Literacy Research Materials.
25. College Board, the (2000, 2001 & 2002). The Profile of College-Bound Seniors National Report for 2000, 2001 & 2002. Also reported at: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http://www.menc.org/information/advocate/sat.html〉; and Music students perform better on thei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SAT’s), from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Music Literacy Research Materials.
26. College-Bound Senior National Report: Profile of SAT Program Test Takers (1995). Princeton, NJ: The college entrance Board.
27. Costa-Giomi, E. (1997). The McGill Piano Project: Effects of piano instruction on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ie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triennial ESCOM Conference, Uppsala, Sweden.
28. Costa-Giomi, E. (1999). In: That Playing the Piano can Improve Your Child’s Self Esteem? from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Music Literacy.
29. Crozier, W. Ray (1997). Music and social influence, in David J. Hargreaves and Adrian C. North(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usic, pp.67-83.
30. Dickson, Dee (1984). Music and the mind: New horizons of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classicforkids.org/?page=musicresearch〉.
31. Douglas, Sheila & Willatts, Peter (1994). Retrieved Journal of Research, 17, 99-107 from MuSICA Research Notes: Vol. VI, Issue 2, Spring, 1999 〈http://musica.uci.edu/mrn/V6I2S99.html〉.
32. Eisner, E. (1987). Education the whole person: Arts in the curriculum.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February, 37-41.
33. Friedman, B. (1959). An evaluation of the achievement in reading and arithmetic of pupil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strumental class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20, 3362-3663.
34. Graziano, Amy, B.; Peterson, Matthew. & Shaw, Gorden. L. (1997). Enhanced learning of proportional math through music training and spatial-temporal training. Neurological Research, 21(2), March, 139-152.
35. Graziano, Amy, B.; Peterson, Matthew. & Shaw, Gorden. L. (1999). Piano and computer training boost students math achievement. Neurological Research, March 21, 139-152. Retrieved 2007 American Music Conference from〈http://www.amc-music.com/musicmaking/brain/irvine.htm〉. Also available at: Piano and computer training boost students’ math achievement, UC Irving Study Shows, from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Music Literacy Research Materials.
36. Harrer, G. & Harrer, H. (1978). Music, emotion and autonomic function. In MacDonald Critchley & R. A. Henson (eds.) Music and the Brain: Studies in the Neurology of Music. London: Willian Heinemann, p. 202-216.
37. Harvey, Arthur (1997). An intelligence View of music education. The Hawaii Association Bulletin, February.
38. Ho, Cristy; Mason, Oliver & Spence Charles (2007).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emporal dimension of the Mozart effect: Evidence from the attentional blink task. Acta Psychologica, 125(1), May, 117-128.
39. Hoffman, Miles (1997). Prodigy: Excerpts from the NPR Classical Music Companion. Available at: 〈http://www.kennedy-center.org/nso/classicalmusiccompanion/prodigy.html〉.
40. Horne, C. (1983). If you don’t do it, nobody else will. CMEA News, February-March, 11-13, 26.
41. Hughes, John R. (2001). The Mozart effect. Epilepsy & Behaviour, 2(5), October, 396-417.
42. Hughes, John R. (2002). The Mozart effect. Epilepsy & Behaviour, 3(2), April, 182-184.
43. Hurwitz, David (2008). Christoph Wolff: Johann Sebastian Bach: The Learned Musician. Classics Today. Available at:〈http://www.classicstoday.com/features/f1_0900.asp〉.
44. Hurwitz, I; Wolff, P.H.; Bortnick, B.D. & Kokas, K. (1975). Nonmusical effects of the Kodaly music curriculum in primary grade children.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8, 45-51.
45. Inglisg, Patty (2008). Listen to Music-It Can Save the Brain. Retrieved from 〈http://www.hubpages.com/hub/Music-Can-Save-the-Brain〉.
46. Jausovec, Norbert & Habe, Katarina (2004). The influence of auditory background stimulation (Mozart’s sonata K.448) on visual brain activ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51(3), February, 261-271.
47. Jausovec, Norbert; Jausovec, Ksenija & Gerlic, Ivan (2006). The influence of Mozart’s music on brain a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17(12), December, 2703-2714.
48. Johnson, J. K.; Cotman, C. W.; Tasaki, C. S. & Shaw, G. L. (1998). Enhancement of spatial-temporal reasoning after a Mozart listening condi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A case study. Neurological Research, 20, 666-672.
49. Johnson, I. D.; Jackson, L. A. & Gatto, L. (1995). Violent Attitudes and deferred academic aspiration: Deleterious effect of exposure to rap music.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6(1-2), 27-41.
50. Kaufman, D. (1976). Where every child is special. Today’s Education, November-December, 22-25.
51. Kerst, Fridrich & Krehbiel, Henry Edward (2001). Mozart: The Man and the Artist, as Revealed in His Own Words. Retrieved Project Gutenberg Etext #4042, May 2003 from 〈http://www.gutenberg.org/dirs/etext03/wamma11.txt〉.
52. King, P. (1988). Heavy metal music and drug abuse in adolescents. Postgraduate Medicine. 83(5), 295-301, 304.
53. Kluball, Lynn (2000). University of Sarasota Study. Available at: Band members get better math science and language grades, from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Music Literacy Research Materials.
54. Knight, W. E. J. & Rickard, N. S. (2001). Relaxing music prevents stress-induced increases in subjective anxiety,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in healthy males and females.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38(4), 254-272.
55. Koelsch, Stefan (2008). Why musicians make us weep and computers don’t.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2008 July 10). Sciencedaily. Retrieved August 11, 2008, from〈http://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8/07/080708200645.htm〉.
56. Konard, Ulrich (2006). Compositional method. In Cliff Eisen & Simon P. Keefe, the Cambridge Mozart Encycloped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7. Kraus, Nina (2007). Music training tunes human auditory system. Nature Neuroscience (April). Sciencedaily. Retrieved March 13, 2007, from〈http://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7/03/070312152003.htm〉.
58. Kuffer, P. M. (1980). The Role of the Arts in General Education. Boston Press.
59. Lahiri, Nayana & Duncan, John S. (2007). The Mozart effect: Encore. Epilepsy & Behaviour, 11(1), August, 152-153.
60. Lee, Ronald T. (1985) The expanding role of the arts in education.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October, 28-33.
61. Leng, X. & Shaw, G. (1991). Towards a neural theory of higher brain function using music as a window. Concept in Neuroscience, 2,229-258.
62. Lillemyr, O. F. (1983).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s a factor in self-perception. Norwegian Research Council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245-248.
63. Lozanov, George (2008). Baroque Music. Retrieved from 〈http://www.sleeplearning.com/htm/baroque.htm〉.
64. Maltester, J. (1981). Music: The social and academic edge. Thrust, January, 25-27.
65. Marshall, A. T. (1978). An analysis of music curricul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self image of urban black middle school age children.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A38, 6594A-6595A.
66. McCarty, Mc Elfresh, Risce & Wilson (1978). In: An intelligence View of Music Education, by Arthur Harvey (1997). The Hawaiian Music educators Association Bulletin, February.
67. McMaster, Robyn (2007). Baroque music helps you focus. Retrieved Brain Based Biz, Thursday, April 12, 2007 from 〈http://brainbasedbiz.blogspot.com/2007/04/baroque-music-helps-you-focus.html〉.
36. Menezes, Karen (2000). Baroque Music. Retrieved 23 June 2000 from 〈http://members.tripod.com/k_menezes.baroque.htm〉.
68. Merrill, David (2008). Mice and music experiment Mozart: Hard rock makes killer mi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u.cyberpg.com/Music/Mice_and_Mice-Experiment_Mo.html〉.
69. Miller, J.; Buchen, I.; Oderlund, A. & Martarotti, J. (1983). The arts: An essential ingredient in education. Position Paper of California Council of Fine Arts Deans. Retrieved music and reading from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Music Literacy Research Materials.
70. Molnar-Szakacs (2008). Use music to explore the neural bases of emotional processing in the autistic brain. ScienceDaily. Retrieved August 11, 2008,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8/05/080513101717.htm〉.
71. Morison, Nancy & Strong, Barbara R. (1986). Art in the classroom: What one elementary teacher can do. Education and Americans, N. Y. 6.
72. Mueller, M. (1984). Right brain strategies for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through study of arts. A Review of General Session II ACC-VACC Conference, Sacramento, Ca., February 21, San Francisco, City College of San Francisco. Also available at: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Music Literacy Research Materials.
73. Musacchia, Gabriella; Sams, Mikko; Skoe, Erika & Kraus, Nina (2007). Musical training linked to enhanced verbal skills. Northwest University (2007, September 27). scienceDaily. Retrieved August 11, 2008,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7/09/070926123908.htm〉.
74. New York City Board of Education (1980). Learning to Read through the Arts, Title I Children’s Program P. S. 9. New York: New York Board of Education, Division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75. Odell, H. (1995). Approaches to music therapy in psychiatry with specific emphasis upon a research project with the elderly mentally retarded III. In T. Wigram; B. Saperaton andR. West (ed) The Art and Science of Music therapy: A Handbook. Langhorne: Harvard Academic Publishers /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
76. O’Donnel, Laurence (1999). Music and the Brain. Retrieved from 〈http://www.cerebromente.org.br/n15/ment/musica.html〉.
77. Oldfield, A. & Adams, M. (1995). The effects of music therapy on a group of adults with profound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A. Gilroy & C. Lee (ed.) Art and Music Therapy and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78. Pantev, Christo; Roberts, Larry & Englien. Almut (2007). Exposure to music is instrumental to the brain. Retrieved 2007 American Music Conference from 〈http://www.amc-music.com/musicmaking/brain/munster.htm〉.
79. Prnrose, Roger (1989). The Emporer’s New mind: Concerning Compters, Minds, and the Laws of Phys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0. Rauscher, Frances H. (1999). Music and the brain. Neurological Research, March 15, Retrieved 1999 American Music Conference from 〈http://www.amc-music.com/musicmaking/brain/rauscher.htm〉. Also available at: Researchers find music is a superior way to teach elementary students the concept of fractions, from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Music Literacy Research Materials.
81. Rauscher, Franoes N. Shaw, Gordon L. & Ky, Katherine N. (1993). 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 Nature, 365, 611.
82. Rauscher, Frances H., Shaw, Gordon L. & Ky, Katherine N. (1995). Listening to Mozart enhances spatial – temporal reasoning: Towards a neurophysiological basis. Neuroscience Letters, 185, 44-47.
83. Rauscher, F.; Shaw, G.; Levine, L.; Wright, E.; Dennis, W. & Newcomb, R. (1996). Music Training Causes Long-Term Enhance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Spatial-Temporal Reasoning. Neurological Research, 19, 2-8.
84. Rees, M. A. (1988). An open letter to the parents of prospective music majors. Instrumentalist, November, 40.
85. Rendall, Bob (2008). An intimate, lively and enlightening Amadeus. In Talkin’Broadway Regional News & Review-Amadeus, 6 May. Retrieved from 〈http://www.talkinbroadway.com/regional/nj/nj292.htm〉.
86. Rettallack, Dorothy (1973). The Sound of Music and plants. Retrieved The Psychology of Music, February 25, 2008 & The Psychology of Heavy Metal Music, May 18, 2008 by Jennifer Copley. Available at 〈http://cognitive-psychology.suite101.com/article.cfm/psychology_of_heavy_metal_music.html〉.
87. Richards (1968). Education through music promotional materials.
88. Rideout, B. E. & Laubach, C. M. (1996). EEG correlates of spatial performance following to music. Perceptual Motor Skills, 82, 427-432.
89. Rider, M. (1987). Treating chronic disease and pain with music-mediated imagery.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14, 113-120.
90. Robinson, T.O.; Weaver, J.B.; and Zillmann, D. (1996). Explor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rock music. Psychology Reports, 78, 259-269.
91. Robitaille, S. & O’Neil, S. (1981). Why instrumental music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Phi Delta Kappan, 63, 213.
92. Roe, K. (1985). Swedish youth and music: Listening patterns and motivatio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2(3), 353-362.
93. Roe, K. (1987). The school and music in adolescent socialization. In I. Lull (ed.) Popular Music and Communication, 212-230, Newbury, California: Sage.
94. Roehmann, Frsnz L. & Wilson, Frank R. (1988). The biology of music making. Proceedings of the 1984 Denver Conference. St. Louis: MMB Music Inc.
95. Rothstein, Edward(1995). Emblem of Mind:The Inner Life of Music and Mathematics. New York: Times Books, Random House.
96. Sandra, Blakeslee (1995). The mystery of music: How it works in the brain.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Times, May 16.
97. Salmon, Shirlet (1981). Music therapy with maladjusted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1981, 12, 2.
98. Sarkamo, Teppo (2008). Brain. Retrieved The New Zealand Herald February 20, 2008 from 〈http://nzherald.co.nz/section/6/story.cfm?c_id=6&objectid=10493536〉.
99. Schlaug, Gottfried & Christian, Gaser (2001). Musical training during childhood may influence regional brain growth.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2001, May, 11). ScienceDaily. Retrieved August 11, 2008, from 〈http://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1/05/010510072912.htm〉.
100. Schellenberg, Glenn (2004). Sorry, kids, piano lessons make you smarte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ugust. Retrieved 2004 SouthNews LLC from〈http://www.forbes.com/2004/07/15/cx_0715health_print.html〉.
101. Sharon, Begley (1996). Your child’s BRAIN. Newsweek, February 19, 55-59.
102. Shaw, Gordon (2000). Keeping Mozart in Mind. Academic Press.
103. Shelter, Donald I (1985). Prenatal music experience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March, 26-27.
104. Sinatra, R. (1986). Visual Literacy Connections to Thin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New York: Charles C . Thomas.
105. Spychiger et al. (1993). Music Makes the School. Die Blaue Eule.
106. Standley, J. (1995). Music as a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in medical and dental treatment: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T. Wigram, B. Saperston, and R. West (ed.) The Art and Science of Music Therapy: A Handbook. Langhorne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 /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
107. Steele, A. L. (1968). Programmed use of music to alter uncooperative problem behaviour.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5, 131-139.
108. Stratton, V. and Zalanowski, A. (1984).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music on verb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21, 16-26.
109. Stuttgart, Carus-Verlag (2008). Editorial principles of the Stuttgart Bach editions. Carus-Verlag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carus-verlag.com/index.php3?BLink=ID3e6228bdefa57&selSprache=1〉.
110. Sward, R. (1989). Band is a family. Today’s Music Educator, Winter, 26-27.
111. Takahashi, Rie & Miller, Jeffrey H. (2007). The sound of protein, BioMed Central (May 5, 2007). ScienceDaily. Retrieved August 11, 2008,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7/05/070503075212.htm〉. Also available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2007, May 16). Molecular biologists convert protein sequences into classical music. ScienceDaily. Retrieved August 11, 2008,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7/05/070516092210.htm〉.
112. Took, Kevin J. & Weiss, David S. (1994). Adolescence, 29,613-621. Retrieved 1995 Norman M. Weinberger from〈http:// musica.uci.edu/mrn/V211S95.html〉。
113. Trainor, Laurel (2006). First evidence that musical training affects brain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September 20). ScienceDaily. Retrieved August 11, 2008, from 〈http://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6/09/060920093024.htm〉.
114. Trent, Daryl Erick (2000). East Texas State University Study. Available at: Band members get better math science and language grades, from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Music Literacy Research Materials.
115. Updike, P. A. & Charles, D. M. (1987). Music Rx: Physiological and emotional responses to taped music programs of preoperative patients awaiting plastic surgery. 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 19,29-33.
116. Waltrip, John (1990). From the testimonial of John Waltrip. Commission’s Los Angeles Forum, September 18. Retrieved from 〈http://www.classicsforkids.org/?page=musicresearch〉.
117. Wilson, Frank (1989). Retrieved Music and the Brain from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Music Literacy Research Materials.
118. Wikipedia (2008). Talk: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Archive 4. Retrieved 25 July 2008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lk:Wolfgang_Amadeus_Mozart/Archive_4〉.
119. Wilson, Thomas L. & Brown, Tina L. (1997).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 of Mozart’s music on spatial-task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1(4), 365-370.
120. Winston, E. W. (1982). 3R’s and an M.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December, 40.
121. Wishey, A. (1980). Music as a source of learning. Baltimore: University Park Press.
122. Whitwell, D. (1977). Music Learning through performance. A paper commissioned by Texas Music Educators Association. Available at: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Music Literacy Research Materials.
123. Wood, Peter H. (1994). The comparative academic abilities in education and in other areas of a multi-focus university. ERIC Document No. ED327480. The case for music in the schools. Phi Delta Kappan, February, 1994. In: Foundation for Universal Music Literacy.
124. Zaslaw, Neal (1994). Mozart as a working stiff. In James M. Morris (ed.), On Mozar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5. Zaslaw, Neal (1997). Der neue Kochel. Mozart Society of America Newsletter, Volume 1, Number 1, 27 January;或〈http://www.mozartquartet.com/article2.html〉.
126. Zhu, Weina; Zhao, Lun; Zhang, Junjun; Ding, Xiaojun; Liu, Haiwei; Ni, Enzhi; Ma, Yuanye & Zhou, Changle (2008). The influence of Mozart’s sonata K.448 on visual attention: An ERPs study. Neuroscience Letter, 434(1), March, 35-40.
127. Zuckerman, M. (1979). Sensation Seeking: Beyond the Optional Level of Arousal. Hilldale, New York: Erlbaum.
128. 李洪志師尊(2007a).《轉法輪》臺北:益羣書店股份有限公司。
129. 李洪志師尊(2007b).《二零零七年紐約法會講法》(二零零七年七月 二十一日)臺北:益羣書店股份有限公司。
130. 李洪志師尊(2006).《各地講法一:新加坡佛學會成立典禮講法》(一九九六年四月七日於曼哈頓)臺北:益羣書店股 份有限公司。
131. 李洪志師尊(2008).《音樂與美術創作會講法:音樂創作會講法》(二零零三年七月二十一日)臺北:益羣書店股份有限公司。
132. 長安靜美譯(2002).《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譯自江本勝著:Water Knows the Answers the Hidden Messages in Water Crystals,臺北:如何出版社。
133. 長安靜美譯(2004).《幸福的真義,水知道》,譯自江本勝著:Water Knows the Answers Vol.2 the Melody of the Crystals, for Healing and Prayer,臺北:如何出版社。
134. 林珍如、夏荷立譯(1999).《莫扎特效應:音樂身心靈療法》,譯自Don Campell: The Mozart Effect,台北:先覺出版社。
135. 林麗寬譯(1997).《學習的革命》,譯自Jeannette Vos & Gordon Dryden: The Learning Revolution,台北:中國生產力出版社。
136. 張勝平等譯(1998).《追踪水的奧秘》,譯自On the Track of Water’s Secret from Viktor Schauberger to Johann Grander, by Hans Fronberger and Siegbert Lattacher,中國:新華出版社。
~全文完~
完成日期:2013年3月15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