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生涯 》
劉超祺博士
I. 導言
我的一生一直與書本結下不解的緣分,自幼是「學習困難」、「言語發展遲緩」、「野孩子」的我,三百六十度轉變成為「讀書人」,從一個「乞人憎、討人嫌」、「無心向學」、「年年考收尾」發展至五十歲人才獲取博士學位,中間經歷值得家長們參考,內文更從中分析教導孩子的技巧及個人體會。
II. 我的讀書生涯
我1952年在九龍鑽石山出生。出生兩星期才開眼,之前兩個姐姐一星期開眼,跟著的兩個妹妹,細本人一、兩歲,也是出生一星期就開眼,細七歲的弟弟一出生就開眼,據當時醫護界人士透露,越遲開眼的孩子表示在營養及智能方面都較差。本人出世其間,父親在港經營印刷業務,在戰後的香港,生活算穩定,因此,母親懷本人的時候營養應該算好,從遲開眼的角度來看,本人應該是智力發展上的問題。
本人出生後一年,父親因經營業務不善破產,生活陷入困境,父母親要一齊到工廠打工,收入微薄,有時又會失業,生活艱苦,我們搬到牛頭角半山木屋區居住,附近有一間天主教聖十字庇護天主堂,間中會派發糧油等食糧賑濟村民,對這裏貧困的家庭是一個經濟援助。
我五歲開始說話,母親告訴我第一句我說的說話就是「曱甴」、「木虱」,而不是「媽媽」、「爸爸」。
自有記憶以來,本人自幼就像野孩子一樣周山跑,與鄰近孩子遊戲、放風箏、摘山黏。父親很少在家,回來就一定聽到家人或鄰居對我的投訴,有投訴就捱打,打通常都十分嚴厲,有時被打了也不知為了什麼事,甚至除哂衫趕出屋外,在幾度嚴寒的冬天下冷一天。
七歲入讀小一,就在鄰近的天主教聖十字庇護小學讀書,因家貧沒入讀幼稚園,姊姊讀了一些時段,妹妹及弟弟全部都有讀。小一、二考最尾。九歲,父親讀師訓班當教師,轉到元朗商會小學教書,我也轉到同一間小學讀小三,也是考最尾。小四,二姊留班,與我同一班,我考尾二,她考最尾。小一至小三不知讀書為何物,父母又沒有跟我功課,成績表「滿江紅」,成績差就要「籐條炆豬肉」(即捱打),一打就是半天、或者打到「豬仔腳」(即木櫈腳,以前的櫈主要是木造的,木櫈爛了,大人就將櫈腳當籐條用,櫈腳就像現在的琴櫈櫈腳)都斷才停,父親教體育,很多時會打到他氣喘才停止。
小四知道要讀書,父親曾教過我少許,但不持久,可能認為「愚子不可教」,主要自已讀,勤力讀多一些,懶惰就不讀。小五全班45人,考三十幾,主要科中文第一次合格。小六考二十幾,主要科中、英勉強合格。因為怕打,有時讀到「喊」,也未必讀識,唸乘數表,三一如三,三二一十六……..,讀完,蓋上書,抽問自己,三七幾多,就唔知喺二十一、二十四、抑或二十八,讀到眼濕濕也未必記到,科科如是,總之要記就記唔到,要讀就讀唔識。
小五,父親買了一座鋼琴給姊姊學,他是廣州藝專畢業,學過一點琴,在商會小學也教一些音樂課,就教姊姊彈,兩個姊姊後來停了學,琴就丟在屋裡,我叮叮開始彈,姊姊教一些,有時父親又教一些,以後就自己跟書本彈,不認到的符號就問學校音樂老師。
整個幼兒至小學階段都是玩多過讀書,放風箏掉落十多尺深的山崖,記憶中無表面傷痕,無看醫生,大了知道應該是腰骨受損;踏單車掉落深坑,頭破血流,媽媽給我敷了一些山草藥;到山邊玩水、玩木筏,划艇仔、游泳,險些浸死,幸最後有一隻手把我拉上岸;爬樹從樹頂掉下來,已經定是濕濕碎的事了,這樣子讀玩,小六升中試當然派唔到位。
父親希望我去學師做電器,不要浪費金錢去讀中學。1964年中華基督教會在屯門建了一所全新全日制中學,就是何福堂書院,由一群澳洲女傳教士來港開辦,中一一開就八班,新界西區北區加起來那有那麽多中一學生,當然收到我,父親見我也叫做考到,也就讓本人讀。
上中一知道要入大學,知道要發奮讀書。中二全班考第一,之後的成績也是班中前面位置。父親將房改裝成給本人的睡房及書房,整個中學階段就主要是把自己關在這個三四十呎的房間內。早上六時半起床,坐車回學校,在巴士站排隊、坐車途中也溫習,回到學校,若未開門就站在大閘一旁看書,若未上課就在禮堂角落座位溫習等上課,小息、午飯有空就溫習,放學後去圖書館溫習,學校下午5:00關門就離開,放學途中,在巴士站排隊、坐車途中也溫習,回到家,洗完澡約6:00就回房練琴,7:30吃晚飯,食完飯就做功課、溫書,晚上一至兩點睡覺,星期六、星期日、學校假期天天也是困在家做功課、讀書、練琴。中三正式有鋼琴老師,在銅鑼灣,逢星期日複琴,在途中兩小時車船全是溫習時間,早到就坐在旁看書,複琴就複琴,回程交通時間也是用來溫習,整整五年祇去過三、四次玩,就是去青山容龍別墅,過年過節也是練琴做功課的時間,一定要去拜年就去,否則就留在家,父母叫到去街也不會去。
中學畢業,父親要我出來做事,本人也就順其意,自己出九龍找事做,當了兩年中小學教師,自己養自己,租住了在旺角花園街一所唐樓八樓一個住宅單位的一個30方呎的小房間,放了一個鋼琴,就祇有一條小通道,睡覺就將一塊木板鋪在這條通道上,做了兩年事,回日校讀書,課餘教琴、晚上教夜校。以往讀中六考中大、中七考港大,考中大那兩星期,祇有10元,早上搭車去九龍塘喇沙書院用了三角,中午吃一個菠蘿包、一個雞尾包,共六角,考完試從喇沙行回旺角,考到最後一天,祇有一元,考完整個試祇餘一角,徒步行到佐敦道姐姐工作的洗衣舖借了十元,捱到有琴學生交學費。
1973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音樂系,副修藝術,因當年中大推行通識教育,也選修了語文、心理學及社會學等課程,77年畢業,都是全時間練琴、讀書,音樂系有自己獨立校舍,不是到圖書館做功課、溫習就是在琴房練琴,至晚上12:00後才回宿舍,課餘要兼職和教琴去維持生計。
1977年畢業後在路德會望覺啟聾學校任教了19年,於1992年4月開辦音樂教養家庭至今,中間也不停進修,除了修讀與教學必須的基本課程,如教育文憑及特殊教育証書等課程外,還攻讀了中文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課程、澳洲林肯語言中心語言復康課程、英國Strathclyde工商管理遙距課程、協同神學院道學碩士課程、在歐美修讀多個音樂教育及音樂治療短期課程,這些課程都是少去行街、行公司、旅行、燒烤、外遊、做無聊事等等省下來的時間、和有效率去完成必須做的事而餘下來的時間去進修的。與此同時又進行在音樂、語文、教育及特殊教育上的研究和音樂創作,包括200多首音樂作品、40多篇文章及研究報告,分別刊登在香港教師會《教育曙光》、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育專頁》、現代教育出版社《現代教育通訊》、《快報》、《基督教週報》、《今日基督教教育》、語文教育學院第七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語文教與學素質的維持與達成》、《第一屆亞太區聾童教育會議文集》、《第五屆國際弱能人士音樂教育及治療會議文集》、《第十七屆國際聾童教育會議文集》、《第四屆國際失聰會議文集》、《第148屆美國聽覺學會學報》和《第27屆國際音樂教育學會會議文集》。
因為香港在音樂教育及治療、特殊教育方面的人材欠缺,又加上本人在音樂、特殊教育、教育等範疇在同行中略具名氣,會經常被一些團體如音樂事務統籌處、香港大學專業及持續進修學院、社會福利署訓練組、興學証經協會、社區中心及學校邀請開辦音樂課程、進行音樂培訓或講座,並在香港教育研究學會、國際語文教育會議、香港社會福利署訓練組、第五屆國際弱能兒童音樂治療及音樂教育會議、第十七屆國際聾童教育會議、第四屆國際失聰人士會議及第148屆美國聽覺學會會議、第27屆國際音樂教育學會會議中分別主講教育、特殊教育、音樂教育及語文教育等達二十多次。
除此以外,本人還接受超過50次傳媒的訪問,包括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有線電視、香港電台、香港商業電台、《華僑日報》、《星島日報》、《星島晚報》、《明報》、《東方日報》、《文滙報》、《大公報》、《快報》、《香港經濟日報》、《成報》、《南華早報》、《Hong Kong Standard》、《天天日報》、《香港商報》、《香港日報》、《深水埗星報》、《沙田星報》、《大紀元時報》、《音樂生活》、《突破》、《Next Magazine》、《東週刊》、《父母世界》、《媽媽寶寶雜誌》、《Lisa味道》和《理大學生報》,內容主要環繞音樂教療法及學生在這方面的成效。
自中學生年代已養成讀書的習慣,自大學畢業後,除了上述提過正式的進修、研究及工作外,私下還學習了中醫、按摩、命理、風水等基本技術,又閱讀其他不同種類的書,如育兒、營養、哲學、心理學、歷史、考古學、倫理學、社會學、天文、地理、科學、管理、投資、天外文化、史前文化等書籍,這些知識除了對自己做人處事、建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有幫助外,更對現在教導孩子的事業上有莫大裨益,這些書籍都是利用等車、等人、乘車、休息等時間來讀的。
自從2002年煉了法輪功之後,盡量每天都會撥一些時間出來學法(讀《轉法輪》及法會書籍)和煉功,讀其他書的時間相對上減少了很多,但仍利用一些空隙時間去閱讀對教孩子、對個人增進有幫助的書籍。
2004年後已著手寫書及將以前文章、教材及創作樂曲編輯成書,使本人及林老師的一套教學法匯集成一個系統,以便日後向外界推廣這套方法、培訓老師及在港和海外發展音樂教養家庭式的教育及音樂中心。
音樂教養家庭於1992年4月4日由本人及林老師創立,目標包括:
1. 將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培育成為主流、資優、傑出或資優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將主流兒童培育成為傑出或資優兒童,和將資優兒童培育成為傑出資優兒童;
2. 將學員培育成為有教養、品德高尚、勤奮刻苦、能自省、以真善忍待人處事、高學識、有文化、有獨立思考和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3. 及將學員培育成為高水準、富研究精神、能開拓知識的音樂家、鋼琴家、教育家或科研人員,能創業,繼續研究和推動絕對音感、攝錄機式記憶法、高效能認知法、音樂增進多元智能和情緒管理模式、中西音樂作為神傳音樂的作曲和彈奏法等。
我們發展出自己一套的教療方法,名為「劉超祺特殊教育需要、主流及資優兒童教療法」(Lau Chiu Kay Educatherapy for the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Mainstreamed and Talented),若涉及音樂方面,則稱為「劉超祺特殊教育需要、主流及資優兒童音樂教療法」(Lau Chiu Kay Music Educatherapy for the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Mainstreamed and Talented),成效包括:
音樂教養家庭學員的表現 |
外界情況 |
1. 主流孩子兩歲開始彈.琴,特殊教育需要孩子四歲起開始。 |
1. 主流孩子五、六歲開始學琴,音樂神童莫扎特四歲開始;特殊教育需要孩子除失明者外更未必能學。 |
2. 鋼琴學員五至八歲考獲皇家音樂學院三級,學琴兩年;六至九歲考獲五級,學琴兩至三年;七至十歲考獲八級,學琴三至四年;十一至十二歲考獲ATCL或DipABRSM,學琴五至七年,能演奏鋼琴家或國際鋼琴大賽作品,並推薦往海外音樂學院就讀。歷年各級鋼琴考試平均分為125分。 |
2. 祇有音樂神童才能在短期內達到如此高的水準。 |
3. 鋼琴學員平均每天練習一小時,總練習時間1500小時就達DipABRSM或ATCL。 |
3. 有志在音樂發展的孩子每天練三至四小時或甚至更長,須練習一萬小時才達大學水準。 |
4. 鋼琴學員在練習好樂曲後能即時背誦 彈奏,擁有「攝錄機式記譜能力」,很多特殊教育需要孩子也能做到。 |
4. 鋼琴家須分析樂曲來輔助記憶,花時甚長,很多更因記不到譜而放棄演奏事業。心理學界對大腦記憶的理解仍有限。 |
5. 鋼琴學員花一、兩個月就能公開背誦演奏十多二十版以至數十版艱深的奏鳴曲或協奏曲,特殊教育需要孩子可演奏小奏鳴曲。 |
5. 鋼琴家須花半年或以上時間來準備。 |
6. 鋼琴學員五歲指揮。 |
6. 一般人認為兒童未有指揮的能力。 |
7. 主流鋼琴學員五級七歲學習作曲,成為有關協會最年輕的會員,特殊教育需要孩子成為會員的計有弱智、自閉、學習困難、情緒及行為問題、感覺統合困難、失聰及言語困難兒童。 |
7. 莫扎特六歲開始作曲。 |
8. 所有鋼琴學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孩子擁有絕對音感,證明絕對音感是天賦的本能,解開百多年來一直備受爭論的迷團。 |
8. 祇有4%-6%音樂家擁有絕對音感,絕對音感仍是科學界未解之謎,更未有成功的訓練方法。 |
9. 配合多元智能及音樂教程,學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孩子學習兩、三年,智能增長20至50分,認知能力大大提升,並發展到良好的處事、專注、記憶、語言、情緒和行為,特殊教育需要學員能在主流學校就讀,且成績優異。 |
9. 智能是否能提升仍在心理學界爭論當中,部份心理學家認為智能可提升,但提升的幅度不會大,更遑論有任何有系統的方法去提升智能。 |
10.配合多元智能及音樂課程,主流孩子學習二至五年能擁有天才兒童的智商(130分以上),證明每人都天賦多於天才的潛資,天才智能是教育後的成果。 |
10.心理學界普遍認為天才是遺傳的。研究指出音樂能提升智能、記憶、專注、思考、協調、語文、情緒和行為管理及社交等能力,但現時世界上並未有一套像本機構那樣有效能的方法。 |
將來會集中在推動我們這套教療法及在本港或海外建立更多音樂教養家庭式的中心,學生大學畢業後,不論身處本港或海外,若有興趣都歡迎加入一起發展。這個五十萬元的就業資助其中一個作用也就是協助這批學生。
總括來說,本人的事業、財富及踏上修煉道路就是建基於肯讀書和多讀書這方面上。
III. | 個案分析 | ||
1. | 本人出生比一般人遲一星期才開眼,五歲才開始說話,從小一至小三都考「收尾」,加上本人從父母及姐姐的閒談中知道本人自幼反應遲純和怕事,可知本人資質非常差,即使小四至小六這階段肯讀一點書,但讀來讀去也不入腦,有時讀到哭也「讀唔識」,若當時有特殊教育,一定把我編入「學習遲緩」一類。初小階段,我經常撞損頭,這段時期我們住在元朗禮修村,這條村全是一幢幢整齊的平房,兩層高,地下一層也是住宅,夏天一定要開窗,窗門九十度向外伸開,我們與隣家孩子黃昏後經常在屋外空地上玩,在牆邊蹲低起身,若剛巧碰著窗底、窗角或窗邊就撞到人頭破血流,我撞損頭也有六七次,小的不算數,記憶中次次都是自己家的窗戶,祇有一次是人家的,這樣子撞頭,腦細胞死亡會斷億計算,原來資質已經差的我,學習能力更大幅下滑。其實避免這些意外很簡單,祇要大人開窗時將這些窗戶拍貼牆壁就可以了,父母的責任很大。 | ||
2. | 除了資質差,記憶欠佳也是本人另一個學習障礙。我們有六兄弟姊妹,記得自少媽媽經常埋怨父親連我們六兄弟姊妹的名字也記亂,可能我遺傳了爸爸的差的記憶細胞,再加上經常撞穿頭,記憶就更差了。本人記憶差局限在記人名、日期、教字、不明所以的points,其他的記憶力總算好。記得以前背乘數表,三一如三、三二如六、三三歸九……背了15分鐘,反轉書本,問自己三七幾多?立即唔記得,三七究竟二十一、二十四還是二十七,就要從三一如三從頭背一次,還要驗正,三五一十五,三六等如15+3=18,一十八,才能肯定答案。世界七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跟住又唔記得,也足足讀了一個晚上也未必記到,有時真的讀到「喊」!父親雖然是學校老師,是同我讀的一間學校的老師,也很少教我,小學讀書時代對於我都是痛苦的回憶。我經常用我做例子來勸喻家長,若家有蠢鈍兒或學習困難的孩子,不要氣餒,衹要跟著方法有恆心去做,待孩子的輸入足夠,學習能力就會增強得多,屆時進步就自然會快。 | ||
3. | 我第一句說的話、也是經常說的話是「」和「木虱」,家人經常拿來取笑我。現在有了教育知識,回想起來,其實是一件悲哀的事,反映本人很少與父母共處,他們需日夜外出工作,他們回來,我們已經入睡了,因此本人第一句說的話不是「媽媽」或「爸爸」,住木屋,衞生環境差,聽得最多人說的話是「」、「木虱」,家境清寒在當時戰後的香港十分普遍,不足為怪,在這裡指出缺乏言語刺激,可以導致一個小孩子言語發展十分遲緩,況且又在缺乏父母的照顧、愛護、關心下成長,現今社會父母都忙於工作,父母回到家,孩子不是睡了,就是即將入睡,教孩子多一點時間都沒有,對孩子的語言和心身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將孩子交給傭人或其他家人衹能解決照顧的問題,並不能解決其他所有問題。我們經常收到一些一歲多至兩歲多的孩子,來的時候沒有言語,透過我們三數個月的教導和家長的緊貼的跟進,不但能說話,而且能駁咀,經過我們提點,還好家長還認識得到,及時補救得到。語言並非獨立一個能力,它還會影響人的思想、人格、學習、情緒、行為、社交等發展,實在不容忽視。建議工作中的家長盡量早一些回家,謝絕應酬最少十年八年,待孩子成長後再在工作上幹一番大事。 | ||
4. | 本人九歲以前都像「野孩子」,可以說是在缺乏關懷下成長,在學校不交功課就帶來體罰,在家犯了事,觸怒了父親,就帶來越來越嚴重的體罰,記憶中大概在小三,母親剛誔下六弟,回家後隣居家人紛紛來問候,媽媽就說了一句:「所有人我都掛住,就除呢個仔,佢死就當無生過!」可想而知,當時本人在各人心目中的地位。我這個野孩子除了上學就周山走,回家見到父母就擔心被打被罰,偷偷在門邊攝入屋。現在有了教育知識,周山跑帶來的好處就是「感覺統合」的機制訓練得好、方向感強、協調好、動覺企劃能力高、頭腦靈活。在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自幼也強調「活動」,鼓勵孩童多活動,小學、中學國際奧林匹克xx比賽年年都是香港、中國、日本、星加坡等着重知識培訓的地方的參賽者拿獎,歐美先進國家的學童甚少得,但一到大學,歐美的學生就遠超亞洲國家的,偶然有一個華人拿諾貝爾獎就十分哄動,但他們國民就經常拿,當然中間涉及的問題也十分複雜,並非單一「感覺統合」機制的發展問題,但在智能發展上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感覺統合」機制的發展也部份解釋了本人上到中學學業成績突飛猛進的原因之一。讓孩子多活動,除了鍛鍊到強健的體魄,對智能也有莫大的幫助,這個範疇會在一節家長輔導《勤有功、戲有益》中講解。平日孩子有空就多叫孩子勞動、做家務、膠袋、提書包、打掃房子等等,比他們看電視、打機好得多。若功課緊逼,可以在假期讓孩子參加游泳、溜冰、踏單車、攀石、外展訓練等活動。自高小以來,我是騎單車高手,一次可以載四個孩子,我的乒乓波一直打得很好,到中學,我還成為乒乓球校隊,也應拜自幼「感覺統合」機制的發展良好所賜;大學畢業後也走了長跑、馬拉松十多年,這應該也是自幼周山跑的影響。自高小以來,我也經常勞動、擔水、以腳代步、做家務。 反觀家長經常呵護孩子,自己和家傭事無大小都做晒,孩子除了做功課、練琴,什麼事也不讓做,以為這是愛護,其實就是害了他們,身體機能不讓發展,智力也得不到發展。平日開飯幫手擺碗筷、摺衫、摺襪、摺手帕、掃地、拖地、購物後拿膠袋……,是手眼協調、感覺統合、肌肉張力的訓練,再者,孩子對家庭的歸屬感也增強;若家長、傭人替孩子開好琴、擺好書、調較好拍子機,孩子祇做彈的一個動作,除了感覺統合訓練少了,孩子也未必喜歡彈琴,對孩子來說,較拍子機、擺書的趣味可能比彈這個動作大,他們因為喜歡擺書、較拍子機、拍拍板才喜歡彈琴;上街購物,他們望著大人選購物件一點興趣都沒有,行又行到腳痛,睇又無嘢好睇,幫手拿膠袋可能反而覺得自己有點功用,彈琴要孩子曲手指困難,要求孩子用力又難,拿起膠袋,手指自然要曲,自然要出力,無須再刻意訓練,何樂而不為! 近期日本出了一批新人類,叫「袋鼠族」,他們自出娘胎就受到父母的呵護愛錫,凡事有父母(或傭人)代勞,手滴水不沾,受的是「溫室教育」,吃的是「殘廢餐」,手不需動,食物、水自然由父母或傭人手裏遞到咀邊,家裡不缺錢,雖然不算富裕,過的是「二世祖生活」,喜歡發脾氣、自以為是、擅長吃喝玩樂、著名牌,讀飽書後,二十多三十歲人還不找工作,因為難適應社會,終日躲在家裡「大食懶」,在父母蔭庇下「享福」,就像袋鼠BB一樣躲在袋鼠母親的袋裡,袋鼠是BB階段才如是,但這批人到三十多歲還如斯,你們想你們的孩子將來也是這批人類的一份子嗎?據報導除了日本外,大陸也出了一大批這樣的人,香港也有一批「隱閉青年」,終日在家「大食懶」,勸喻家長還是讓孩子早日勞動。 |
||
5. | 對整個童年最主要的回憶就是「捱打」,普通的打幾籐已是司空見慣,爸爸是體育老師,也是當時學界香港羽毛球代表隊,一打就可能打到他筋疲力竭才會停,可能打到氣喘才會停,打到「豬仔腳」都斷才會停,父母用「打」來教孩子,不對就打,「打」等如「教」,這個觀念在現今社會大家都知道不對,這其實就是虐待兒童。除了打,當然還有「鬧」,「死仔,走開喇!」「你正一無賴嫁!」「死十個當五傷。」……。「虐待兒童」很多心理學家都認為對孩子的心理有嚴重負面影響,但本人及林先生一起從不同角度去分折過,反觀這幾十年,應未曾覺得對本人有什麼負心理影響。打可以立時終止不正確行為,這點大家可以理解。 在另一方面,從前研究中醫時,聽過「拍打治療」這套方法,在1979年後大陸初開放期間,在偏僻的鄉村也傳出來有「拍打療法」,以集中打身體某一個部位來醫治某種疾病,以前林先生學「耳針療法」時,向近耳珠穴道位置(這個位置主理人的腦和神經)用針可改善大腦能力,古代中國老師會用「抆耳仔」方式來罰頑劣、不肯讀書的學生,這個「抆耳仔」的位置就是改善大腦學習能力的位置,推斷古人罰學生「抆耳仔」應該是罰學自己按耳穴來改善學習能力,不過現今流傳表面動作而忽略其中意義,衹當作一種懲罰就算。以前亞視播影過了一輯《隱世醫術》,講及一位台灣醫師運用「拍掌療法」來醫治疾病和改善健康,綜觀各類以按穴或拍打等療法來分析,應該是一套用刺激穴位,使穴位、脈絡暢通,以達至提升健康、心智的一門方法。 不過雖然本人經常被「虐待式」體罰,但對父母(特別指父親)從來都沒有過對他們有任何怨恨或仇視,不像一般心理學家或教育學家認為會產生「童年陰影」、變態心理、行為偏差、憤世疾俗或反叛等心理或性格。到了成長外出做事,主要或絶大部份時間供養父母的兄弟姊妹就祇有我,爸爸說六弟在澳洲讀書要錢,就給錢爸爸寄過去,父母分別獨居的時候,本人是探得他們最多的兄弟姊妹,父親退休後要開畫室,每年蝕錢,就祇有我全力支持他的生活費及畫室一切開支的費用,他們想分開獨居,就出錢給他們租房子,見他們居往的房間環境惡劣,我甚至間好一間房,跪下來、哭著要求請他們同住,他們也不願意,爸爸說要等六弟從澳洲回來跟六弟住,六弟是他最疼錫的兄弟姊妹之一,後來給六弟拒絕,媽媽已過世,本人就買了一所單位讓他獨自居住,……. 有更甚者,有兄弟姊妹問爸爸我有沒有每月給他生活費,他答沒有,當家人質問我時,我當然答有,爸爸千幾,媽媽千幾,還有六弟在澳洲的讀書費,當時不算少,我每月月薪也衹得八千,在對質的時候,他說她們問他的時候我那個月還未給他;一年中秋節,我買了一盒月餅給爸爸,他對媽媽說是自己買,就連一盒幾十元的月餅也不肯承認是我買給他,我知道了眼淚立即奪眶而出;……衹略提一二,最終當然算了。 即使如斯,本人對父母(特別是指父親)從無任何負面想法,自己也沒有形成任何負面心態,這裡並非鼓勵家長可以體罰孩子。再者當本人閱覽中醫書籍、接觸到「拍打療法」,也開始考慮到本人的「開竅」,可能也與經常被父親「虐打」有關,「拍打療法」在拍掌或拍打身體部份時是非常大力,被打的身體部位紅膧了一大片,被打者十分疼痛,叫得死去活來,舉個例子,在治孩子寒熱時,兩個大人按著孩子身體在床上,另一大人用木條大力打孩子的大脾內側打至通紅,孩子疼得聲嘶力竭,拍打約半小時,過後孩子就痊癒了;在「拍掌療法」中,自己手掌互拍,拍到手掌通紅,甚至出血,才有治病和促進健康的功效,中國古代老師都有用打手板方式來懲罰懶惰、頑劣的學生,也應該是一種通過拍打手掌來刺激穴位,使穴位、脈絡暢通,以達至提升健康和心智的一門方法。這些可能是古代醫術之一(古代韓國打小腿、英國打屁股,祇有中國人罰打手板和抆耳仔),現在失傳了,當本人接觸過此類知識,也懷疑過本人的智能其中之一方式可能經過這類「拍打」的方式開啟,這都是從本人經歷中得出的心得,並沒有經過科學化的研究,更不主張家長採用,在現今香港社會,這類嚴重體罰已是虐兒刑事罪行了。通過接觸這類知識,原本對父親一向都末有仇視的我,更顯得開懷。 及至2002年閱讀過《轉法輪》後,知悉到宇宙其中一種現象就是「德」和「業力」,德和業力會隨著人生生世世,人德大就會有福報,做大官、發大財、名成利就,業力大就連行乞也未必討到飯吃 (《轉法輪》第34-37頁),中國古代人家也掌握了這套法則,說人要積德還業。人吃了苦會消減業力、將業力轉化為德,我自少吃了大苦頭,能還業積德,德大才有今天的成就與財富,德大才能得法(修煉法輪功),現在真要感激父母!若家長或學員想理解其中法理,請自行從頭到尾閱讀《轉法輪》,在音樂教養家庭家長圖書角可免費借閱。 有時聽到家長叫辛苦、壓力大!我的回應就是:我自少被父親打大,十歲開始担水,中學每餐三毫子三個淨麵,一件恤衫、校褲、冷衫(到中三、四、五,冷衫更穿了洞)就捱過五年中學,每天一個菠蘿包、一個雞尾包就捱過十多天大學入學試,讀大學要兼幾份職來半工半讀,我從未講過慘、辛苦這些字,我怎會認同你們叫苦哩!比起我,你們根本微不足道!苦是主觀感覺,人家說苦,自己可以不覺得是苦。 |
||
6. | 自幼清貧,幼稚園都無錢讀,更可況有任何課外活動,學校有就有,無就無,放學就回家,又無電視(當時祇有麗的有線電視,經濟穩定的人家才有),祇有通山走。到了小四,玩開的孩子也漸大了,山走來走去也沒有什麼好走,開始定下來,家裡女孩子多,六弟少自己七、八年,不能一起玩,惟有讀書做功課,後來有鋼琴空了下來,惟有學彈琴。家庭經濟條件未算好,要幫手做家務,十歲要幫手担水。上到了中學,知道要入大學,更容易發奮,反正在家也沒有什麼好做。即使現在幾十歲,沒有事做也會留在家,不會外出,留在家看書、彈琴、看電視也好,也寧願靜靜的逗留在家。建議家長不要安排多課外活動,平日已有幾個課外活動,到星期六、日更多,整天參加活動,孩子未曾定過,又怎能專心(至於課外活動的編排,這參閱第一期《家教》《名人成功案例對家長向子女推行早期及後繼教育的秘訣》和第五期《家教》《從生活做起》)(若沒有這些《家教》,請到辦事處訂購,音樂教養家教衹會校回影印費及製作CD的費用)。 上到了中學,更是全時間讀書,從中一至中五,祇出過去玩三、四次,每次媽媽叫去玩,我的回應就是:你哋去啦,我睇屋得喇!我要喺屋企溫書練琴。整個中學生涯在我的回憶中就是讀書和練琴,也是一生的轉捩點。建議家長不要以為讀書、練琴就是苦,去街、去玩才是快樂的人生,我就是捱過這個苦,才體會到那不是苦,現在想起還是福哩!沒有那段一般人認為刻苦的日子,就沒有今天的成就和財富,也體會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一般孩子其實何苦之有,一不須擔,二無須抬,坐下來讀,坐下來彈,終日豐衣足食,家長更不可認為讀書練琴是苦和灌輸這種錯誤觀念給孩子。 |
||
7. | 本人自幼可以說是「學習遲緩」和「語言發展遲緩」,讀書從小一考「收尾」考到小三、小四考尾二,都是「滿江紅」,小五、六稍好,仍考不到升中試,可見成績仍十分差勁,中一捱過去,中二考第一,以後成績總算前十名,上大學總算扶搖直上,上文已略分析過,將本人從成績非常差轉變到成績好的最大功勞就是持續的「輸入」(Input),記憶中就是讀到「喊」都要讀,在教育立場看,就是不停「輸入」,當「輸入」夠了,智力就會「起飛」,智能「起飛」了,學習就容易,「起飛」前學極都唔識,「起飛」後一學就識,不明白自己以前為甚麼學極也學不到,之後也不知道自己為何會識,就祇知道自己已經識了,當中一考第一,被校長叫去校長室訓示一天,審問我如何「出貓」出到所有監考老師都捉唔到,給試卷我再做當然就照做到出來,最後証明不到我「出貓」,這個第一就給回了我。記憶中,識與唔識祇是前後一瞬間的事,一瞬間,老師說的、書本上說的,一看就明白,無他,現在熟悉了認知心理學,知道是「輸入」足夠了,自然就「開竅」了,我也叫做用了七年時間去「輸入」。每逢遇到一些天資笨拙的學生,家長教到「無哂符」,我總會說我自幼讀書的經驗,祇要方法洽當,不斷「輸入」,待「輸入」足夠了,孩子就能「開竅」,好日子就會到,我是單打獨鬥、誤打誤撞的去闖,你們的孩子有我、有林老師,有你們家長,祇要給予耐性,給予時間、努力不懈,總會有見成果的一天,雖然那一天不知什麼時候到,從以往實例中見到,時間應該不會久,成果應該不會細,衹要家長能堅持,不認為是浪費時間、精神和金錢,音樂教養家庭不是有很多這些例子嗎? | ||
8. | 以前有家長聽過我成長的故事,認為這就証明孩子無須家長教、家長帶,好就自然會好,唔好就點教都唔好,不可強求,不但家長,很多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家也許都這樣看,表面看似有道理,當將事件反過來看,若我有懂得教我、肯教我的父母,肯從中扶持我的父母,我今天又會如何呢!我也詳細分析過,有父母栽培,我的人生發展會更好、更早、更快,我會更早考第一,無須等到中二;我會無須捱著肚餓去考大學入學試,成績會更好;大學無須半工讀,學業成績會更好;有父母供書教學,二十多歲就能拿位博士學位,無須等到五十多歲,我有很多大學同學二、三十歲就拿到博士學位,很年輕就在大學任教,薪酬當然比我作為一位中學教師高。.....這個問題已在第一期《家教》《名人成功案例對家長向子女推行早期及後繼教育的秘訣》討論過,請家長及學員自行翻查,當中舉出很多名人都是由父母(或擔留父母角色的人)教導出來,未有父母提的名人通常發蹟都很遲,歷史學家通常都形容「大器晚成」來形容他們的成就,其實祇是他們奮鬥得較艱辛,到有一定成就已年近中年之後。 | ||
9. | 自少是「野孩子」,從家人認為我「乞人憎」,家人及居經常投訴我行為差,可見本人應該是一個頑劣、討人厭的孩子,為何大了不學壞?讀了教育之後仔細分析,其中一個主因是我在小四至中學階段讀了書,在小四開始「知道」要讀書,記得在小五時我做過多次試驗,「試今次讀書又點!」「試今次唔讀書得唔得!」「呢課書我應該識,唔駛讀啦!結果唔合格,俾先生罰,唉!原來識都要讀!」又加上有時勤力,有時偷懶,有時唔識,費時讀;有時讀都唔會識,不如唔讀;算啦!有得玩,玩先啦!就是這樣反反覆覆到上了中一才清楚知道原來書要讀要溫,靠平時是靠不住的。因為沒有人教,雖然有時父母、老師會提點、會責罰,但具體如何做,做多少就掌握不到。所以,本人經常建議家長要跟足孩子,即使上中學也要跟(請家長閱讀《哈佛女孩劉亦婷上下》,內容介紹很多教孩子的技巧,家長可以當它是教科書一樣經常翻閱和借鏡,並做讀書報告交回給本人批改) 。 家長讀過了書,或多或少都建立到一些讀書方法,加上若肯看一些有關書籍,必然可以輔助到孩子,解決到他們在讀書上的困難。有家長認為孩子大了仍然要跟,他們會欠缺獨立性,若懂得跟,家長跟仍可訓練到孩子獨立,鼓勵他們自已計劃、自己讀書,家長看到問題就從旁提點,也可以成為子女背後很好的支柱,至於人生經驗、拍拖、談戀愛,家長更可以以過來人的身份向他們獻計,而且家長也很想了解孩子,自幼一直跟開孩子,到了孩子大了,家長仍然一直與孩子保持這種關係,他們才容易、亦慣於接受你們,況且又有本人和林老師在你們的背後,那怕會出岔子!因此不要放棄一直跟孩子的權利,再想深一層,子女結了婚、生了孩子,你們也一直都想跟,你們又有另一堆人生智慧想教他們,對嗎?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年」,最後十年不是作為家長的不擔憂,而是沒有得憂,祇是你們應該過了世罷了! |
||
10. | 我自小四開始肯讀一點書,第一個感覺就是「無人教」,到了中學就是「無人問」。我從一個「籮底橙」開始知道要讀書,學業的底子可想而知一定十分差,加上學習能力低,碰上的都是不明白,這裏不明,那裏不明。上了中學,跟本找不到人問,父母的學識水準已很難教到我,就問居一個稍有學識而英文又較好的好像是老師的中年男人,印象中不時常遇到他,所以能問他的機會很少,有問題主要問學校老師,學科有問題就問學科老師,鋼琴有問題就問音樂老師,但老師有老師忙,大部份學業上的問題就是去圖書館找書,一個小難題就可以花上很多時間去查,當然這也是學習的其中一個好方法。但有得問總比較省時,記憶中我是一個疑惑較多的人。記得有一次,在與啟聾學校的老師一起吃飯,一位同事講他的經歷,其中涉及一些不普遍的情況,我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會打斷他去問,問了幾個問題之後,另一位同事說:「劉先生問問題,我都唔識,不過我從來都唔會問,但佢就會問。」 有人問在學習上是一個大助力,寫博士論文的時候,要懂得較深入的文字處理及SPSS(一套電腦統計軟件),那時我對電腦還是門外漢,有問題我就找人問、找講師問,有些好人事的就多問,表現不耐煩的少問,碰到一個肯教我的,就盡量多問,直至到他表示沒時間再教我啦,又轉向其他人問。遇到電腦文字處理上的問題,電腦室內有人就拉著問,電腦室內沒有人就站在電腦室門口,逢人過就拉著問,大學有個電腦支援小組,是大學裡的職員,他們的態度未必好,問到他們不耐煩,就停一輪,稍過幾星期又再問,我恨不得遇到問題時有人問。平日我不停叫家長及學員遇有問題記得要問我,不要等到我發現問題才問,但很多時,結果大都是我先發現問題。詳情請參閱第十九期《家書》《教養急症室》。建議家長及學員多問。 |
||
11. | 本人學鋼琴也是一波三折,起初很有興趣,小五年級,由初級程度的大姐姐教,間中由父親指點一兩次,開了頭就自己練,練停,始終難貫徹,父母又不埋,練就練,不練就算,有時父母叫一兩聲練琴,有時練、有時不練,始終無人教,有困難又解決不到,雖然最終都想彈下去,有時想練,但又不好意思練,有時又怕嘈到人,有時又怕太夜,有時又驚太早練,當然有時又懶練,又唔識練,驚人笑,今日唔練,不如明天練,總之拖拖拉拉也不坐上琴櫈。直至中一,看到了一套西片《華爾茲大王史脫勞斯》,他排除萬難,為自己理想奮鬥,終於成為偉大的音樂家,觸發了本人從此努力練琴,再加上學業成績漸理想,智能已開始發展,做人的信心增強,有了目標,是要考上大學、練好琴,以後的日子就理頭苦幹。 我和林老師經常要學生看名人傳記,家長亦應鼓勵孩子多讀,辦事處尚有少量出售,請珍惜閱讀,孩子的成長可能就像本人一樣,就是這樣一套電影、一本書激發起奮鬥心,難道區區書錢都吝嗇嗎?人生難料!(書籍看完了可以當舊書賣出,所費其實祇是十多廿元)。孩子沒有時間看,待長假期時看,又或是有空時看少許,平日帶書本去街,等車時候也可以看,無須每天劃出一定時間來看,有時這樣做未必有時間。 |
||
12. | 家長經常反映孩子沒有時間練琴,溫書、做功課的時間都不夠,但在音樂教養家庭中觀察到,父母要抄書,孩子行行企企就過去了一個小時;早到了音樂教養家庭,還未到時候上課,父母有父母等,孩子有孩子等,無無聊聊就過了十數分鍾;這些情況經常發生,當本人看到,就要求孩子利用這些時間去讀書、做功課、練琴,當然這本又無帶,那本又無帶,本人就叫孩子借我本書去練琴。這些「等」的時間每日都有很多,等人、等車、坐地鐵,加起來時間也不少,本人自中學以來至今,身邊經常帶著書、帶著要做的文件,有空就看書,有空就寫幾筆,少數怕長計,這幾十多年來,就這樣看過的書不下千本。懂得利用時間是成功的要素,建議家長自己也好,孩子也好,身邊一定放著一本書,有空就拿出來看,長時間累積下來,不難成為知識的寶庫,有益的書看多了,人才懂得如何生活得有意義,孩子的成績自然會好,品格自然會提升。 生活其實就是一門學問,上課時當孩子除了衫,家長總是把衫堆在椅子上或袋子裡,本人就教孩子把衫掛在椅背上吹乾,因為衫黏了人的汗水,是細菌很好的食糧,剛除下的衫很溫暖,溫暖就十分適合細菌生長,細菌有了適當的生存條件便會快速繁殖,當人穿回服,而這些細菌適逢又是惡菌,人就會生病…...。這是知識,每個人生活都要知道的知識,這些生活知識就幫助人提升生活的質素,從書本上可以學得到。 天氣涼,怕孩子感冒,連忙給孩子穿上很多衣服,我也解釋給家長聽,不要穿多過孩子需要的衣服,家長衹要將手摸一摸孩子近頸項處的背脊,如凍就讓孩子著衫,如果暖就適中,如果出汗就過熱,這也是知識,通常當我摸孩子的背脊時都是大汗淋漓,這些生活知識從書本也可以學到,我也是平時點點滴滴中從書本學習得來。人凍也未必會感冒,否則個個游完冬泳、近黃昏時上水、晚上沖凍水涼都感冒了,歐美有感冒的人也會沖凍水涼,人染感冒是從環境感染感冒菌而成,並非凍就染上感冒,凍會使人在有感冒菌的環境下更易染上感冒,因為人感覺凍,人體細胞的活動力減弱,從而使人對抗病菌的能力減弱,但這種凍要令細菌活動能大大減弱,也要空氣溫度很凍,而且凍了一段時間,因此不要擔心孩子「凍病」而著很多衫,要「凍病」其實不容易,避免到人多的公眾場所或靠空氣調節的場所等地方才是避免感染疾病的上策,並非盡量多穿衣服,古人說得正確「若要小兒康,常帶三分飢與寒」,孩子穿多了衫,四肢活動能力受限制,感覺統合能力得不到發展,智能也會大受影響。這也是知識,生活其實就是知識的表現,生活就是科學,不要作個愚昧的人,建議家長及學員多閱讀,多利用空隙時間閱讀,將來孩子才能成大器。 |
||
13. | 自學琴以來,本人就有很多問題,練琴都不知樂曲的速度,究竟要彈多快?沒有理由首首歌都是這樣子表達?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應該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要演繹好一首作品,聽鋼琴家點樣演奏就得啦!……這些問題終於日後在書本上逐一得到解答,凡事都當作一門學問去學。記得有一次在大學音樂課時,Professor Gwilt 給我們一項功課,就是有三個鋼琴家用不同方式演繹同一首樂曲,那一位才是正確,我就到圖書館找這首樂曲的背景資料,知道了才下判斷,Professor Gwilt 讚賞我是唯一一位學生去找好資料才下判斷,其他同學祇憑個人理解及喜好來決定。 每一項工作都要專業去看,最好的方法要先閱讀有關資料,當一門學問去研究。要開音樂教養家庭,除了學好音樂、教育、心理學及一般有關知識外,我還去修了Strathclyde University的工商管理碩士一些課程;要投資股票,之前看一看投資的書籍;花園裏要種花種菜,先看有關農圃、花園設計的書;要設計新屋,先買一些裝修的書鑽研一番;……凡事都當一門學問認真去學,成績才會理想。家長要教好孩子,當然要閱讀多些育兒、營養、教養等書籍,參加家長輔導、做家長功課。 |
||
在這裡順帶呼籲家長要多出席家長輔導,多閱讀育兒書籍、還要交家長功課,理由如下: |
|||
i. | 可以在家長輔導時討論孩子的問題,不須在課堂上討論; | ||
ii. | 得知教孩子的方法; | ||
iii. | 會有其他家長和學員的心得分享和建議,可作參考; | ||
iv. | 出席家長輔導會有獎項,去年第一名家長出席了三次已獲得五百元獎學金,這個報酬比去做一份普通的兼職還要多; | ||
v. | 家長出席家長輔導和功課會影響到孩子的獎項; | ||
vi. | 家長要閱讀《家教》及育兒書籍後做讀書報告、製作孩子的生活時間表,交回來的功課會由本人批改,令本人在功課內得知孩子的生活狀況和家長教孩子的方法,本人便能給予家長更可行的建議和改善方法; | ||
vii. | 家長的功課會有獎項,去年第一名家長做了五、六份,獲得了五百元獎學金,平均一份100元,第二名家長做了三、四份,獲得了四百元獎學金,平均一份125元,比投稿去報館賺稿費來得更有把握; | ||
viii. | 所有家長和學員獎項將來會寫在孩子考幼稚園、小學及中學時的推薦信內,如推薦信只說孩子的學習成績好、行為好,而沒有什麼證明的話,看來就像一封空談而缺乏實質支持的推薦信,會稍欠說服力,競爭力會減弱。 | ||
14. | 書本是知識的泉源,有了知識才知道自己的方向,豐富的知識永遠有 用,開了音樂教養家庭,以往所知所學更為有用,學了認知心理學和教育,懂得人如何學習;學了鋼琴音樂教學法、音樂治療和鋼琴教學法,懂得如何去教鋼琴;學了心理輔導、倫理學、相學、營養、醫療、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知識,懂得如何去輔導學生及家長;學了特殊教育、音樂治療和言語康復,懂得如何去教學習困難兒童;學了工商管理、人事管理,懂得去管理自己、管理別人和公司;學了語文教育、語言康復和語言學,懂得教學生朗誦、改善言語能力;……將所讀所學融匯運用,才能教導學生、輔導家長和提升自我。 在另一方面,有豐富的知識,才能活出一個合理的人生。我見孩子穿著得厚厚來,問家長「為何要孩子著得那麼多衣服?」答:「天氣凍嘛!」「咁!溫度幾多度?」答:「唔知!」我說:「今天成二十度,唔駛著咁多衫。」答:「今晚會凍嘛!」說:「今晚凍就今晚著。」多年來的經驗,我就這樣子著衫,23度或以上著一件短袖衫,17-22度著一件長袖衫,13-16度加一件外褸,12度以下加棉衣。開車前聽一聽電台,聽聽有沒有有關街道塞車的報告、有否查車,不熟悉的道路先看地圖,要泊車就先在地圖找一找那裏有停車場,收費若干,……當一個人的知識、資訊多了,決定就較準確和符合實際需要。教孩子也是一樣。 |
||
15. | 本人的博士論文專門研究「絕對音感」(Absolute Pitch)為主,「絕對音感」即一個人聽到即使一個單音也準確知道那個音是什麼音,聽到一段音樂就知道那些音樂是什麼音符,在樂譜上怎樣寫,調查顯示一萬人中祇有一人有,在音樂家中祇有5%-6%的人有,是一個極罕有的一種能力,為何罕有?如何發生?特徵如何?人一看到顏色就能認到、一看到事物就認得樣子,一聽到「人」字就知道是人,為何偏偏聽到音就分辨不到,至今仍是科學界一大迷團,一直沒有人訓練到個個學生都掌握到「絕對音感」,本人就能做到,令每個學生都建立到音樂家願意用一生的財富來換取的「絕對音感」,並解釋到其特徵,就這個發現就可以得諾貝爾獎學金,世界上很多大學和研究中心都傾盡人力物力去研究多年也找不到答案,我之能夠成功,皆因平日多閱讀、多研究、多思考、肯嘗新改革、不默守成現、主動解決問題所致。以後會多一點往國外主講,,但修煉了法輪功後,李洪志老師教我們要放棄對世間事物的執著,心生才能提升,故此又不著緊去做,因為還有學法、煉功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另一大突破就是學生的記譜能力,祇要學生練熟一首樂曲,包括幾十版樂曲,他們都在短時間內記到,有聲音和樂譜同時輸入大腦記憶系統,名為「攝錄機式記憶法」,當孩子練琴時,音樂就像聲音通過錄音機一樣記錄入大腦,同時,音符就像了影像通過機一樣攝入大腦中,這是一套同步輸入聲音與影像的一套記憶系統,學生背譜彈琴時,他們就像將記憶好的一頁頁樂譜和連續不斷的音樂通過孩子的手彈回出來。這是一套看似簡單而運作複雜、匪夷所思,而學生又容易掌握在不知不覺的唱音、看譜、練琴活動中自然地建立起來。以後有時問還會繼續研究為為一個系統。這也都是平日多閱讀、多研究、多思考、肯嘗新改革、不默守成現、主動解決問題所致。學生可走這一條路去學習和發展。 | ||
16. | 一生閱讀了這麼多書,經歷這麼多事,難免有很多不明白的事情,《轉法輪》就是一本本人認為最深入、層次最高的書籍,能解去本人很多疑惑的一本書,為了向法輪功修煉者闡釋法輪大法,李洪志老師在《轉法輪》及其他講法中書籍中提到宇宙、地球、人類及社會各現象,閱讀過有關宇宙、科學的書,疑惑重重。地球這宇宙是進化而來抑或是被創造的呢?這個宇宙外還有沒有其他宇宙?聖經說神創造天地,對嗎?為何創造?如何創造?聖經說神用泥創造人了人,用泥如何造人呢?人的生命從何而來?往那兒去?人死如燈滅?人為何要當人?佛教說有輪迴,是真的嗎?閱讀過有關古代中國的上帝觀,難道中國也有神來過?中國的傳統神話述有那麼多神,難道全都是虛構的嗎?聖經記載神在天上爭戰,山海經記載大禹坐上飛鳥遊覽百川山河,他們是神還是外星人?…… 童年時聽父親說過,他乘船從南美秘魯回廣州途中,在海上見過美人魚,上身如一位少女,下身如魚尾,好像匪夷所思,是卡通人物?這父親在騙我們的嗎?但他就說得言之鑿鑿。1977年在深夜11時從佐敦道坐16號巴士回元朗,途經現址屯門新城市廣場位置,當時還是剛開闢的地盆,見到其上空有一隻巨型圓形飛碟,放出極強圓柱形光柱,飛碟眨眼間飛到天空的另一位置,約是九龍的上空,那真的是飛碟嗎?為何可以無聲無色就走到天空的另一方?真的有外星人嗎?十多年前看過一套外語片,名為“The True Story”(一個真實的故事) ,敘述兩個英國小姊妹在居住村落的近郊處用相機拍攝到一些仙人在樹叢中飛舞和活動的相片,他們像成人指頭般大,身後有一對翅膀,像蜜蜂一樣靈活飛舞,相片現存於大英博物館中,這些小仙人是真的存在嗎? 自成長以來,多次「見鬼」、經歷過「鬼壓」、「靈魂出竅」,看過了一些前世今生、投胎等parapsychological報導和研究,究竟鬼魂、附體、輪迴、地獄、天堂等事物是否存在?…….還有更多眾多的問題,但從自己知識上判斷,這些應都是真確的,或許細節上有偏差,但並非無中生有,作者們都是將他們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當然內心最終還是有疑惑。 看到了李洪志老師的著作,一切疑問都一掃而空,對於宇宙、人生等觀念比以前清晰得多,他的著作解釋了聖經沒有解釋的地方,解釋了佛經解釋不到的地方,解釋了現代科學家、考古學家、史學家、哲學家等專家解釋不了或解釋錯誤的地方,這是本人踏上修煉法輪大法(法輪功)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我清楚了要走的方向,也與本人讀書生涯息息相關。近年本人看過一些報告文章,講及有關如創造論、多維空間、前世今生、業力輪報等等問題,看來都受了李洪志老師的影響而發展開來的結果。在此一提,《轉法輪》及講法書籍並非為解答一般人在科學、生活上等等問題而寫的,而是帶人往高層次修煉的書,有興趣閱讀的人請勿抽著看自己關心的項目,要認真從頭至尾,逐本逐頁看,才能領悟其中真諦。 |
||
IV.結語
本文是本人個人的讀書經歷及心得體會,旨在借作本人的讀書經歷解釋教育孩子的種種問題,時間所限,尚有其他細節,留待日後再討論。父母親生前與我仍有很多很好相處的日子,打打鬧鬧衹是其中一小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