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之一扇等待開啟的門
張小姐2015年10月31日撰稿
劉超祺博士2018年4月19日修訂
開場曲
開場曲是由Vanessa Benelli Mosell鋼琴獨奏』李斯特1850年的名曲“Liebestrume, S. 541 No. 3”《愛之夢,作品編號S. 541第3首》。這首名曲原是一首獨唱歌曲,以德國詩人Ferdinand Freiligrath(福萊利希拉特)(1810-1876)一首名為“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哦!愛啊!能愛多久就多久吧!》) 的詩為歌詞,講述人類之間偉大的愛,「有養育的愛,有扶持的愛,盡心的去愛吧!任何時間都不要讓人悲傷,能愛多久就愛多久!」
----------
《一扇等待開啟的門》是一篇散文,道出了一位舅媽接管一位中學生的心路歷程,從中領悟到要教導好孩子,自己必定先要有一顆慈悲、慈愛的善心。
----------
安安剛進我們家的時候剛好15歲,像棵小樹一樣怯生生的站立在門口,所有的枝葉都沒有動靜,這是我當時對他的第一個印象。
這孩子遠離家鄉來我們的城市讀書。平時住在學校的宿舍,週末才回來跟我們同住。
飯桌是我們交談的唯一場所。
「這週在學校過得好嗎? 」
「還可以。」
「吃得如何?」
「還可以。」
「同學相處得好吧!」
「還可以。」
不用往下問了,答案已經知道,就是:還可以。
偶爾,安安也會說一些關於學校發生的事,但是,語調都佷平淡:「我們宿舍新選出來的舍長給大家買了個洗衣機。」
我受寵若驚,趕緊搭話,以高了一個調的聲線去回答:「哇!這舍長真不錯哎!大家湊錢買吧!人家一個人掏錢不合適啊!」
「不用,他不要。我們宿舍同學關係是最好的,那天有個同學的媽媽送了雞湯來,我們都喝了。」
雖然安安的回應還是依樣的冷淡,但是,我一聽到「雞湯」這兩個字就興奮起來了,心想:我也要煲個雞湯給他喝喝,我也要像媽媽一樣,讓他覺得我是非常對他好的。
到了週末,我一大早到超級市場去,選了最新鮮、最適合煲湯的雞,配上鮮嫩的香菇,精心煲好了一頓香菇清雞湯,興沖沖的盛了一碗放在安安的面前:「來,舅媽煲的香菇雞湯,你嘗嘗。」
安安皺了皺眉,看了一眼,沒有說話。
我一邊喝著湯,一邊熱切的對他說:「快喝,涼了就不好喝啦!」
---------- 歌曲:鄧麗君《又見炊煙》----------
「舅媽,我可不可以不喝?」安安竟然帶點委屈的語氣請求我。
我的心情頓時也就冷卻了下來,安安的回應就好像俗語所謂「一盆冷水照頭淋」一樣,我只好假作若無其事、完全不在乎的樣子,大大方方的回答:「哦!不喝就不喝吧!」
話雖然如此,每逢到了週末,我的情緒就不由得緊張起來,安安回來了,做甚麼給他吃才好啊?飯桌上要說甚麼話題才好啊?安安不說話,我就吃不消;安安不動筷子,我也吃不消,心情總是圍著他轉,免不了上下忐忑。
安安的房門總是關著。有一個階段,跡象顯示安安沉溺於網路,我和丈夫都很擔心。現在的網路環境很糟糕,簡直亂七八糟,資訊又不一定好,網路上的壞人簡直令人防不勝防,孩子這麼年紀小,我們又管不著他,他會不會就此學壞呢?唉!真令我們為他傷透腦筋!
我們希望拯救他脫離險惡的網絡世界,終於在網上找到一個很好的故事,叫《別往腦袋裡裝垃圾》,正好對症下藥。經過精心策劃,週末吃飯時,我把早已準備好的手提電腦打開,說:「安安,有個很好的故事給你聽聽。」說著把電腦遞過去。
安安聽了一分鐘,正經的向我表明立場,說道:「舅媽,我吃飯的時候可不可以不要我聽這些?」我只好拿走,並關上電腦。
---------- 歌曲:童安格《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聖誕節到了,安安的媽媽從老家來看探望兒子。一進門,安安歡喜地得像棵小聖誕樹一樣站立在門口,臉上掛滿的笑容像聖誕樹上掛滿的禮物,閃閃發光。我看了心裡酸酸的,半年了,安安從沒有這麼燦爛的笑過。
在安安的媽媽與我們一起同住的那段日子,安安的媽媽做飯,週末,我倆一起做。那件雞湯的事我一直耿耿於懷,倒要看看安安的媽媽煲甚麼湯才能讓安安滿意。結果是,人家根本不怎麼煲湯。番茄雞蛋湯,就這麼一個簡簡單單、普普通通的家常湯水。安安的媽媽做的飯,安安也不是頓頓都滿意,大家都大大咧咧的過去了。我發覺原來就是我在斤斤計較的去盤算著!
寒假過去了,安安的媽媽回去老家了,一切都歸於平靜、回復冷淡,小樹又變得毫無動靜吃完晚飯,收拾完廚房,隨手關掉不用的燈。安安的房門又緊緊的關閉上,從下面門逢中透出了一絲光線。我坐在沙發上,呆若木雞似的凝視著那一絲光線在發愣。
安安的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學業成績,他缺的東西還很多,如何引導他?如何跟他溝通?目前一切還都是零,我摸不透他的內心,更打不開他的心扉。想到這,我的內心很煩悶,種種不快、不安一絲一絲的往出冒。
我的丈夫當初腦袋一熱,也沒跟我商量,就把安安從他老家接過來讀書,盼望這孩子能成大器,這樣的去規劃,那樣的去教誨,這般的去為他設想,那樣的去為他籌謀,到頭來,結果怎樣?安安根本不聽他的,更不依我的,常常是這樣,問甚麼問題都是回答不知道;他一句話還沒有說完,人已經起身離座,把房門緊緊的關上了。
---------- 歌曲:《來自星星的你》插曲“My destiny”(《 我的命運》)----------
安安這個孩子把我弄得心煩意亂,他把這個家當作賓館了。飯做好了,要千呼萬喚去請才出來吃;學校拿回來的髒衣服,我都要快快的把它們清洗好,晾乾,疊好,打包,好給他需要的時候穿上;電腦壞了,手機壞了,電子辭典壞了,MP5壞了,我們都要快速反應,把壞了的修理好,以免妨礙他學習。有需求了,房門就打開;需求滿足了,房門就關上。服務滿意,臉色略帶暖和;服務不周,就是一臉冰霜。
我們跟安安的父母反映過,他們說是孩子到新環境不適應,學習壓力太大等等,無論我們怎樣為他付出,安安和我們之間仍是零溝通,視我們為無物,這不正常啊!應該是安安的父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到位,留下不少心理上的缺口!
我越想越不對勁,我發現自己在抱怨,我懷疑自己是否鑽了牛角尖。這個是我先生的問題,那個是安安的問題,這個是安安父母的問題,那個又是誰的問題,找來找去,都是別人的問題,反正都不是我的問題。我這麼苦心孤詣的去遷就他,我那麼苦口婆心的去勸勉他,都不應該是我的問題。
在一次的思前想後中,突然,內心好像「叮」了一聲,我再反覆推敲,如果我真的沒有問題,為甚麼我身邊會出現這麼多問題呢?為甚麼我自認為對安安那麼好,他還是不能接受我呢?聖人講過,大意是這樣子:如果一個人用很純淨的心,就是只為了別人好,沒有一絲私念,你說出來的話,別人會感動得落淚。為甚麼我說出的話就不能感動別人呢?我做到心無私念了嗎?我得要好好去分析一下自己、剖釋一下自己的內心深處了。
我又想起在網上看過的一則故事,說有個剛剛信佛的人,覺得自己心地善良,但內心常有莫名的痛苦,因而對因果報應產生了疑問,就去請教一位高僧。那位高僧說:「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有痛苦,就說明這個人的內心一定有和這個痛苦相對應的惡存在。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已經沒有惡,那麼,這個人的心靈是根本不會感到痛苦的。」
那麼,我的痛苦在哪裏呢?我一定要尋根究底。
---------- 歌曲:馬小倩《有誰共鳴》----------
經過了反覆的思量,我認為:我最感覺到苦惱的就是安安的表情。他一個不高興的眼神足以令我耿耿於懷,多少天都化解不開。為甚麼會這樣?我思考良久,終於找到了原因,就是:我的內心是十萬個不願意安安來我們的家寄住的。兒子出國留學了,十幾年的辛苦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正想享受輕鬆自在的生活,幹些自己想幹的事情,突然間,先生自作主張,把安安接過來,我又不得不重新回到剛剛結束的那段辛苦之中,心裡老大不高興,對先生、對安安都心存抱怨。本來就覺得自己在為他付出,結果他不但不領情,還給我臉色看,心中的憤憤不平變成了怨氣。這憤憤不平的怨氣使自己對安安表情的反應異常敏感,隨時都會爆發出來,但是,總愛面子的我又使自己不能表露出任何的不滿、不安,總要維護一個賢良淑德的形像,這矛盾的痛苦就只能在心裡堵著。
在安安來我家之前,我腦海中對他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記憶。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他年紀小的時候在地上撒潑打滾、大聲哭喊的情景,我突然之間意識到:我是看不上這孩子,我鄙視過他。我把這個惡念懷揣了這麼多年,不是今天翻箱倒櫃的來挖根,我還真的覺察不到哩!
安安的媽媽昨天在電話裡說,安安告訴她,最近英語老師越來越欣賞他,課堂上提問總是叫他。聽起來心裡不是很舒服,為甚麼不舒服?當時沒多想,現在才琢磨明白:那時心裡迅速上下翻滾,這有甚麼可顯擺的?我兒子比安安強多了,上了國外一流的出名大學,考分完美得無可挑剔。安安算甚麼?只是比他以前稍稍進步了一點點而已……。
---------- 歌曲:“Romeo & Juliet” 插曲“A Time For Us”----------
我看穿了自己。貪圖安逸、冷漠自私、心胸狹窄、傲慢刻薄、妒嫉心強,還愛面子哩!天哪!這是我嗎?但是,我得承認這點,這固然是很痛苦的事,但是,誠實的說,這就是我!一個不折不扣當時的我!
可想而知,這樣的我,看安安的時候,眼神中不會有坦蕩和慈祥;開導他的時候,話語中不會有體諒和包容。生活上的照顧,教育上的責任,表面上似乎做了很多,但我知道,他感受不到愛。想到此,我不禁心生慚愧,我原來對不起這孩子啊!
戳破了幾個膿包,我心裡輕鬆了很多。我忽然覺得母愛並不能一定是愛,可能只是情。愛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一種境界。
也許,安安來我家,就是一種安排,讓我從種種私情私利和虛妄中走出,讓我滿是污泥的內心,生出淨蓮。
感謝安安,感謝這一切安排。安安的教育還沒開始,我已經大大受益了!
望著那扇緊閉的門,我明白了:當我把自己洗乾淨的時候,就是那扇門打開的時候了!
---------- 歌曲:葉倩文《祝福》----------
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是:「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這句諺語出自《戰國策‧楚策四》。文章是這樣子寫: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於此,為之奈何?」莊辛對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白話文演繹這段選文應該是這樣的:戰國時,楚襄王荒淫無度,不務朝政,大臣莊辛於是離開楚國往趙國去,秦國就發兵攻打楚國,攻陷了楚國的鄢(粵音「煙」)、郢(粵音「影」)、巫、上蔡、陳等地方,襄王知錯了,立即派人召回莊辛,便向莊辛請教,說:「我當初沒有聽從先生的忠告,才會落得今天這個下場,現在該怎麼辦呢?」莊辛回答說:「我聽聞俗語有這麼一說:『見到了兔子才去找獵犬來追捕,還未算太晚;羊跑失了之後才修補羊欄,也未算太遲。』」這個典故比喻事情出了問題之後才想辦法補救,也未算太遲,只要發奮圖強,還是可以補救得來。
《風雨同舟》
最後一首歌曲是由同頌合唱團合唱的《風雨同舟》。
歌詞提到:「慈悲在心懷,心相連,不畏艱難,無怨無恨,開闢出一片天。風雨同舟助師行,願把真相傳人間,讓生命得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