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聖節說起》
撰稿:劉超祺博士 2020年10月31日修訂
##########
導言
萬聖節,英文是Halloween,是“All Hallow Even”的縮寫,意思是"All Hallows' Eve" ,"Hallow"是聖人的意思,即「萬聖節的前夜」,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萬聖節在11月1日,前一晚,即10月31日,稱為「萬聖夜」,是慶祝萬聖節的主要時段。今年是在星期六。
萬聖節
起源
萬聖節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紀古老的撒但教,後來成為北歐塞爾特人(Celtics)的傳統節日,他們相信:10月的最後一天是夏天的結束和冬天的開始的一天,這一天稱為「死人之日」或者叫「萬鬼節」,在這一天晚上,邪惡的鬼魂會走入人世間,為了嚇走鬼魂,塞爾特人會戴上猙獰的面具去嚇走那些妖魔鬼怪,看來就好像中國人民的「鬼節」,亦是西方人的「鬼節」。
到了公元後八世紀,天主教為了抗衡行巫術、與邪靈相交的習俗,於是將萬鬼節改為紀念天主教的聖人,並把紀念諸聖人的日期改為每年的11月1日,亦同時將「萬鬼節」改為「萬聖節」,「萬聖節」的名稱就一直流傳至今。名稱雖然改了,但是,民間的活動仍然與妖魔鬼怪、邪靈有關。
習俗
我們看看現今社會的萬聖節又是怎麼樣過的呢?
一般的歐美家庭在雕空的南瓜刻上嚇人的面容,然後燃點蠟燭,放在大門口的樓梯上,去嚇走惡魔妖怪已經成為西方傳統萬聖節的象徵。萬聖夜的主題一向都離不開妖魔鬼怪、喪屍、吸血殭屍、女巫、骷髏骨頭、蝙蝠和科學怪人等等、總之都是與驚嚇、死亡、魔法、鬼怪有關。為甚麼人要打扮成妖魔鬼怪一樣呢?事緣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在萬聖夜鬼魂會回來人間,若打扮成與鬼怪一樣,鬼魂就會把人當成同類而不會傷害人。
萬聖夜的另一項主要的活動是Trick-or-treat。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挨家挨戶去按門鈴,大叫:"Trick or Treat!"意思是說:不好好招待我,我就會來搗亂!戶主通常也會應節穿著上恐怖的服飾,拿出一些糖果、朱古力送給孩子。
香港的萬聖節
在「香港旅遊發展局」和商業團體的推動下,香港的萬聖節也辦得非常熱鬧。蘭桂坊少不了辦一些鬼魅派對;「迪士尼公園」亦變成為詭異公園;「海洋公園」亦有辦給16歲或以上人士的捉鬼、走鬼、驅鬼等探險活動,給小朋友的有trick-or-treat(善待或惡攪)派糖遊戲;在鬧市又有以邪惡的童話故事人物為主題的大型巡遊活動;有一些商場亦會舉辦一些如喪屍、鬼怪等等活動或遊戲攤位;還有一些食肆以鬼、喪屍、惡魔、巫婆、南瓜燈籠等妖魔鬼怪的形像來製造出驚嚇性造型的蛋糕、餐點食物等等。
「哈囉喂全日祭」
2017年9月16日下午二時許,一名21歲的男子與朋友往「海洋公園」參加為慶祝萬聖節而舉辦的「哈囉喂全日祭」活動,在玩「鬼屋」「活埋凶間」的時候,他跟活動的指示躺在一個棺材裏面,遊戲開始,棺材的底板會向下打開連接到滑梯去,人就會連同麻布一起由一樓滑落至下一層,當時,懷疑棺材滑錯了方向,將那一位男子送到不適當的位置去,他只知道要離開落腳點,走進迷宮去,他摸索前行之際,卻走進了景點內的後勤設施地段,後勤設施地段是工作人員進行維修的地方,在這個時候,另一副棺木突然滑下來,剛好擊中那一位男子的頭部,他即時被撞至昏迷,被送往醫院後證實不治。「海洋公園」在事發當日下午5時關閉鬼屋「活埋凶間」,警方正著手調查事件是機件故障、抑或是人為疏忽。「海洋公園」的「哈囉喂全日祭」由2000年開始,在2009年加設了「瞓棺材」生葬的「鬼屋」體驗,是「萬聖節鬼屋」的重頭戲,被認為是最恐怖的設計之一,吸引了不少喜歡尋找刺激的人士來挑戰膽量,可惜今年舉行了不久就發生了致命意外。
與死亡有關的故事
《羅密歐與茱麗葉》
今集,我們打算介紹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所著的著名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是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95年著名的劇作,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是參考了1562年Arthur Brooke(亞瑟‧布魯克)所著的“The Tragical History of Romeus and Juliet”(《羅密歐斯與茱麗葉的悲情》)和1567年的William Painter(威廉‧品特)所著的“Palace of Pleasure” (《歡樂的宮殿》)而撰寫成的一部舞臺名著。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戀愛悲劇的背景是發生在古代的義大利。故事講述:
卡帕萊特家族(the house of Capulet)和蒙太古家族(the house of Montague)是義大利維洛那城(Verona, Italy)的兩大家族,統治卡帕萊特家族的族長 (patriarch of the house of Capulet)就是卡帕萊特,統治蒙太古家族的族長(patriarch of the house of Montague)就是蒙太古,但是,這兩個家族是世仇,經常口角,一言不合就械鬥起來。
蒙太古有個兒子叫羅密歐,他才貌雙全、心地善良。他聽說自己喜歡的女孩子要去卡帕萊特家赴宴,便和朋友戴上面具混進了卡帕萊特家的宴會場裏,在機緣巧合上,他被卡帕萊特的獨生女兒、美貌如花、溫文爾雅的朱麗葉所吸引住,羅密歐當時就向茱麗葉表白愛意,茱麗葉亦對羅密歐一見鍾情。即使後來大家都知道對方是仇家的人,仍然山盟海誓,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矢志不移。
羅密歐和茱麗葉深深明白到他們的結合一定會遭到雙方家族的強烈反對,於是,羅密歐就向神父討教,神父把茱麗葉召喚到修道院來,為他們證婚。之後,劇情急轉直下,羅密歐在街上碰到朱麗葉的堂兄提伯爾特(Tybalt),兩個世仇的家族的人一碰面,少不免口角或決鬥一番,提伯爾特提出要和羅密歐決鬥,羅密歐心地善良,當然不願和提伯爾特作無謂的決鬥,但是,與他同行的朋友卻忍不住對方的挑釁,就和提伯爾特決鬥,結果死在提伯爾特的劍下,羅密歐要為朋友報仇,就在決鬥中把提伯爾特殺死。羅密歐最終被驅逐出維洛那城。
當羅密歐離開維洛那城之後,帕里斯伯爵(Count Paris)就去到卡帕萊特家向茱麗葉求婚,茱麗葉的父親卡帕萊特當然十分贊同,命令朱麗葉下嫁帕里斯伯爵。茱麗葉當然不願就範,就去找神父幫忙,神父就給了她一劑「假死葯」,服下「假死葯」之後,人就好像死去了一樣,一天之後就會蘇醒過來。神父的獻計應該可以讓茱麗葉避過嫁給帕里斯伯爵,神父並會派人通知羅密歐,叫他暗中從棺材中把茱麗葉接走,然後雙雙遠走高飛,尋找自己的新生活,從此遠離家族之間的仇恨。
茱麗葉於是依計行事,在婚禮的前一個晚上服下了「假死葯」,當卡帕萊特家的人發現她的時候就以為茱麗葉因抗婚而仰藥自殺。同時,神父亦派人去通知羅密歐,只可惜,事與願違,羅密歐在送信人來到之前已經聽聞了茱麗葉仰藥自殺的消息,他急不及待的潛入安葬茱麗葉的墓穴,殺死了阻攔他的帕里斯伯爵,打開了茱麗葉的棺槨,見到了躺臥在棺木裏的茱麗葉,他肝腸寸斷之餘,吻了茱麗葉一下,之後,就把自己帶來的毒藥一飲而盡,倒在茱麗葉身旁與世長辭,當茱麗葉醒過來,見到羅密歐伏屍身旁,她悲痛欲絕,也不想獨留人世間,就拔出羅密歐的佩劍自行了斷,倒臥在羅密歐身上,飲恨而終。
卡帕萊特家和蒙太古家兩家的父母都趕到來,神父就向他們講述了羅密歐和茱麗葉哀怨纒綿、感人的故事,雖然亡羊不能補牢,悔之已晚,可是,兩家的父母醒悟過來了,明白到冤冤相報何時了,因為兩家的仇殺才把兩家的兒女害死,從此,兩家既往不究,和睦相處。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啟示
我們現在來探討一下莎士比亞所著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套劇作表達出了一些甚麼訉息呢?
第一,愛能化解仇恨。羅密歐和茱麗葉心性純真、善良,偏偏就生長在充滿仇恨的亂世當中,茱麗葉說:“Why do our fathers hate each other, And does the daughter love the son?”為甚麼我們的父親彼此仇恨,而他們的女兒卻愛上了他的兒子?羅密歐和茱麗葉亦同時表達:“And that our fathers tear each other. Their children desire each other.” 我們的父親彼此撕裂著,而他們的子和女卻彼此相愛。在極度衝突的環境中,羅密歐和茱麗葉無以相抗,最終,他們為了愛,雙雙踏上殉情的境地上去。愛能感動人性,將邪惡的人性感化至善良和美好,將頑固、守舊、鬥爭的貴族階級觀念感化至諒解和包容,化解了累世的恩怨情仇,無疑帶出了「愛」和「和平」這些普世價值。在社會哲學上來說,是象徵「人文主義」的抬頭,將專權、蠻橫的「封建思想」打倒。
第二,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為了個人的私利,人後天學習了惡,固此,人這個個體是善、惡同時存在的。創世主創造宇宙、創造世界的時候,已經同時將「相生相剋」的理擺放在這個宇宙、這個世界之中,所以,這個宇宙有神佛就有魔,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善就有惡,有成就有敗,有始就有終。羅密歐有善的一面,不參與卡帕萊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之間的世仇而沒有互相撕殺,他亦有惡的一面,不夠忍,還是動了殺機,他要為朋友報仇,而在決鬥中把提伯爾特殺死;他又認為是帕里斯伯爵要娶茱麗葉是迫茱麗葉走上末路的關鍵而將帕里斯伯爵刺死。
第三,光明與黑暗、愛和恨產生著強烈的對比。卡帕萊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之間的仇恨、爭鬥、撕殺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之日間進行,他們的恩怨情仇明明白白的、赤裸裸的包圍著每一個角色;相反,羅密歐和茱麗葉的愛是偷偷摸摸的在黑夜中進行,就如劇中所說:“It seems she hangs upon the cheek of night, Like a rich jewel in an Ethiope's ear.” 將茱麗葉描繪成為:有如黑暗中掛在非洲黑種人衣索澳比人(Ethiope)耳朵上光芒四射的珠寶一樣。由此觀之,莎士比亞藉此反映對世間事態的不滿、對人性醜惡的不滿,希望藉著愛來帶給人類和平和光明。
第四,人在失意的時候經常會說:「命運弄人」或者「造物弄人」,究竟命運會不會弄人?造物會不會弄人?兩位男女主角羅密歐和茱麗葉不幸的遭遇是命中注定,還是是由意外所導致的呢?羅密歐和茱麗葉生長在兩個敵對的家族,是不幸的主要根源,他們陰差陽錯的為愛而殉情,是不幸的結局,他們的殉情為兩個長期處於鬥爭中的家族帶來長住久安,又是不幸中之大幸。命運弄人,究竟成不成立呢?人今生的命運其實是人前世和今生的德和業交織而成。做了好事就積德,做了壞事就積業;與人為善就積德,與人為惡就積業;幫了人就積德,害了人就積業;這是天理。所以,命運是人前世、今生所作所為的結果,遭逢厄運也好、好運也好,是自己過往的前世、今生所結下的果,因此「命運」或者「造物」絕對不會「弄人」。這樣子,人應不應該對抗命運呢?其實,人也不能與命運對抗的,俗語說得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春種秋收。」命運是人以前結下的果,怎麼可以不承認呢?人想要改變厄運,想要趨吉避凶,唯有處處與人為善,終身與人為善,與人為善就會積德,德多、德大,命運就順境,就能「衝破厄運」,反之,業多、業大,命運就潦倒。人若要掌握命運、生死,就要行善積德,不要行惡積業,德大,命就會好,業大,就會遭逢厄運,死後還要到地獄去受苦還業哩!
《梁山伯與祝英台》
我們介紹的第二個故事就是中國民間傳奇《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孟姜女》和《牛郎織女》被喻為「中國民間四大傳說」,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一環,《梁山伯與祝英台》於2003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亦於200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唐初梁載言所著的《十道四蕃志》和張讀所著的《宣室志》,繼而記載在宋代張津所著的《乾道四明圖經》和明代徐樹丕所著的《識小錄》,以下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就以這些古籍為藍本。
東晉的時候,在浙江省會稽郡上虞縣祝家庄有一位女兒,名字叫祝英台,她求學心切,竟然女扮男裝到杭州著名學府「紅羅山書院」求學,在「紅羅山書院」中認識了從浙江省會稽郡鄞(粵音「銀」)縣來求學的梁山伯,兩人同窗三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與祝英台相處的三年間,梁山伯完全沒有發覺祝英台是一名女子,可見梁山伯本質純樸。
在「紅羅山書院」攻讀了三年,祝英台接到家書,希望她盡快回家,所以,祝英台就先離開「紅羅山書院」返回家鄉。
兩年之後,梁山伯到訪祝英台的家,才發現祝英台是女兒身,於是,梁山伯回到自己的家鄉,告訴母親到祝家庄下聘書,要求娶祝英台為妻子,而在這個時候,祝英台已經許配了給馬家的兒子馬文才,梁山伯悲痛之餘,只有回鄉,發誓一生非祝英台不娶。
過了三年,梁山伯在鄞縣做了縣令,因長期思憶祝英台過度,最終抑鬱而死,家人根據梁山伯的臨終遺言,把梁山伯葬在鄮(粵音「貿」)城的西郊十里的清道山山下。鄮城即是鄞縣,鄞縣曾經一度被稱為鄮城。
又過了一年,祝英台為父親所逼,一定要出嫁馬文才,祝英台悲痛得死去活來,最終仍然屈服於父權之下,下嫁給馬文才。
在祝英台出嫁的時候,她的花轎經過清道山山下梁山伯的墳墓,突然刮起狂風暴雨,阻擋著迎親的隊伍前進,祝英台細問地處何方,得悉眼前停留的地方正是梁山伯的墳墓所在地,她便走下花轎,打算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她頓時悲痛欲絕,就在這個時候,梁山伯的墳墓突然裂開,祝英台不由分說的跳入墳墓之中,願與梁山伯同死、同葬,當祝英台投墳之後,墳墓又頓時合上,把祝英台埋葬起來。
馬文才的父親得悉祝英台投墳事件之後,將這件事情上報朝廷,太傅謝安建議追封祝英台為「義婦」,「義婦」即是「重情義的婦人」,稱喻祝英台和梁山伯同葬的墳墓叫做「義婦塚」(粵音「寵」),即是「重情義的婦女的墓塚」。
在南北朝的南朝南齊齊和帝的時候,梁山伯顯靈幫助齊和帝北伐,之後,南齊的官員在鄞縣建築了一所廟宇,名為「梁山伯廟」,以紀念梁山伯顯靈幫助齊和帝北伐。廟宇的前面後來生長了一棵「二株合抱」的桔樹,「二株合抱」的意思是兩棵桔樹交纒生長而形成一棵桔樹。桔樹的周圍經常有花蝴蝶翩翩飛舞,這些花蝴蝶是由桔的蠹(粵音「杜」)蟲所孵化而成的,蠹蟲脫去外殼之後就會蛻變成為蝴蝶,當年的婦女和孩子都叫這些蝴蝶為「梁山伯」。世人又在這座廟宇前的一塊岩石上刻有一個巨形石刻,石刻上刻上「祝英台讀書處」,名字叫「碧鮮庵」,亦題有詩句,說:「蝴蝶滿園飛不見,碧鮮空有讀書壇」,意思是說:滿園都有花蝴蝶飛來飛去,在「碧鮮庵」裏設有一個讀書壇,就是祝英台讀書的地方。
這個「義婦塚」和「梁山伯廟」就在鄮城的西郊十里的清道山山下,是世人為了紀念祝英台和梁山伯情比金堅,從中反映出傳統中國人對堅貞的愛情的讚譽。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奇異事件,正如上文所講,很多古代的典籍都有記載,南北朝的南梁孝元皇帝所撰的《金樓子》和《會稽異聞》都有記載,這兩本古籍是這樣子評論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奇異事件:他們兩人的愛情可說是海枯石爛,矢志不移,精神為之可加,實在令人欽佩,至於宇宙間無所不有,雖然至今不能證實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奇異事件是否屬實,但是,也不能說這件事件絕對不可能發生。
反觀現今社會,人對待戀愛、婚姻的態度兒戲,不是玩一夜情、一腳踏兩船、亂攪男女關係,就是攪婚外情,動不動就分手、分居,甚至離婚。梁山伯和祝英台對愛情的貞忠態度,值得我們現代人去反思。
《聊齋 · 薛慰娘》
中國地大物博,人死後三年復活,這類事件古籍都有記載。在《聊齋 · 薛慰娘》就講述:在明朝萬曆年間,善良的薛慰娘含冤枉死,死後三年復活,與山東聊城儒生豐玉桂結為夫妻。死後三年復活當然是極其罕有的事,善有善報,是不悖的天理,善足可以感動上天。
借屍還魂
「借屍還魂」是否真實存在?在1949年一天的台灣,吳秋先生發現太太林罔腰昏迷不醒,送院後不治,死因不詳,在林罔腰出殯的一天,她的屍體在眾目睽睽之下起來,各人嚇至魂飛魄散,她對在場人士說她是朱秀華,在金門被海盜殺死,她死不冥目,便借助林罔腰的身體起死回生。這件「借屍還魂」事件被傳媒廣泛報導,轟動國際,台灣海外的靈異學家都前去研究。
從樂曲中反思
Ryan Toys Review“Sing The Halloween Song Trick or Treat”(《唱一首萬聖節善待或惡攪的歌》)
各位小朋友:遊戲歸遊戲,唱歌歸唱歌,小孩子亦要學習處處與人為善呀!
張學友《明日世界終結時》
世世業深禍亦深,休貪名利埋良心,平生不作虧心事,禍福報應鑑古今。當明日世界終結時,仍然對得起天地良心,那怕明日真的世界終結哩!
葉蒨文演唱《倩女幽魂》插曲《黎明不要來》
- 清代蒲松齡所著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全書共491篇,內容主要是搜集民間仙、狐、妖、鬼等故事改編成小說,藉此反映清代的社會面貌。在蒲松齡的筆下,狐、仙、鬼、妖的主要角色大都是善良、可愛的。《倩女幽魂》的題材取自《聊齋誌異》中的一個名為《聶小倩》的故事改編而成,講述女主角聶小倩,她原來是一隻品性純良的女鬼,與書生寧采臣邂逅相戀,發展出一段可歌可泣的戀情,最終,好心得好報,聶小倩得以轉世為人,再與寧采臣結為夫婦,佳偶天成。
- 請黎明不要來,好留住悠悠良夜。
Sarah Brightman等歌星“Le Fantôme de l'Opéra”( “Phantom of the opera”) (《歌聲魅影》)主題曲
《歌聲魅影》是Andrew Lloyd Webber(安德魯‧洛伊‧韋伯)1984年的音樂劇,改編自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的同名小說,背景是1911年的「巴黎歌劇院」。原本演侍女的舞蹈演員克莉絲汀(Christine)在情急之下代替原唱者,竟然技驚四座,原來她的演唱技巧是在歌劇院裏一個與她形影不離的魅影(Phantom)像天使一樣去教導她,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就這樣發展下去,最終女主角不計較男主角醜陋的面孔,與男主角雙宿雙飛,她認為善良的內心才是人最重要的本質。[播放《歌聲魅影》(4’24”)。]
挪威民族主義作曲家Edvard Grieg(葛利格) (1843~1907) 1875年第1號組曲(Suite No. 1)“Peer Gynt Suite Op. 46 No. 2-Death of Ase” (《皮爾金組曲,作品編號46第2首-艾西之死》
人的肉身總有一死,人生在世,當然就要做一個好人,當善惡同在的時候,人就要站在善的一面,不能為虎作倀(粵音「窗」)。
生命智慧
「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本文的生命智慧一就是:「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這兩句諺語出自於西漢司馬遷所寫的書信《報任安書》,《報任安書》是這樣子記載的:「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白話文翻譯這段說話就是:人一定會有死亡的一刻,但是,人的死亡可以比泰山偉大和舉足輕重,也可以比鴻毛輕和微不足道,固此,死可以有不同意義,這就是死的分別。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本文的生命智慧二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兩句諺語出自於三國時期蜀國名臣諸葛亮《後出師表》,《後出師表》這樣子寫著:「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時期,蜀國君主劉備逝世之後,他的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他只知享樂,不善打理國事,就把管理國家的事務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南征北伐,為蜀國打江山,在第二次北伐的前夕,諸葛亮給後主劉禪寫了一封《後出師表》,在《後出師表》中就有這兩句:「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以表對蜀國和蜀國君主的盡忠職守。白話文翻譯這句諺語是這樣的:「作為大臣的我諸葛亮,會謙卑、恭敬、盡心盡力的效忠蜀國和君主,直至最後一口氣才休止。」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本文的生命智慧三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這個諺語出自楊成武《層層火陣燒野牛》一書,講出正道永遠高於邪魔,善永遠都能壓倒邪惡,邪永遠不能勝正。
結語
世界各地,包括香港,萬聖節已成為一項沒有任何宗教意義的玩樂、消費節日。究竟人應不應該參加萬聖節的活動呢?參加了萬聖節的活動是否真的會與邪靈接觸呢?我認為任何活動與妖魔鬼怪、殭屍、巫術、死亡、陰邪有關的都不建議去參加、裝扮或模仿。
人的念頭、行為其實會受神、佛或者魔、鬼所影響。人的念頭善、行為正、陽剛,會得到神、佛的眷顧、保佑,福德就多,積德積福,將來的命運就會好、就會順境;反之,人的念頭惡、行為陰、邪,會得到魔、鬼的垂青、依附,業力就大,將來的命運就會差。打扮成妖魔鬼怪、喪屍、吸血殭屍、邪靈、女巫、惡魔、骷髏骨頭等等、或者與驚嚇、死亡、魔幻、巫術等等有關的,都是屬於陰性的東西,都會受魔、鬼所歡迎、接近,當然不一定會鬼上身,但是有案例指出:有一些人參加了那些陰、邪的活動導致驚恐、心靈創傷、思覺失調、或甚至精神病,總之,陰、邪的東西還是儘量不接觸,避之則吉為上策。若要參加有關活動,可以扮演討人喜愛的白雪公主等卡通人物、超人、蝙蝠俠、蜘蛛俠,或甚至醫生、消防員、警察等人物都可以。
祝各位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做好人,得好報,逢凶化吉!
##########
留言列表